北京植物园“镇园植宝”——寿命长达2000年的千岁兰

郭馨怡 2021-08-16 10:20:19

北京植物园“镇园植宝”千岁兰的短视频,自发布以来,已有近4.2万的播放量,评论、点赞等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


可关注中国花卉报今日头条官方账号观看完整视频

许多读者在留言区发表了他们更为关注的问题,如外形特点、是否能人工繁育、科研进展、科普形式等。看来视频的内容还不足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本文就为大家继续讲述这株千岁兰更多的故事。  

为什么叫千岁兰?

据相关资料记载,千岁兰仅生长在非洲西南沿海纳米比亚及安哥拉的沙漠中,1859年由奥地利探险家Friedrich Welwitsch首次在纳米布沙漠中发现。

千岁兰原产地是极为干旱的多石沙漠、枯竭的河床或沿着西非海岸的荒漠上,年均降水量少于100毫米。研究表明,千岁兰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因为生长缓慢,分布范围窄小,所以极为珍贵。

 

北植科研温室内的千岁兰(雌株)

千岁兰具有极长而粗壮、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但成年茎却十分短粗,直径有1米左右,高出地面仅20至30厘米。在茎的顶部边缘分别向两侧生出两片巨大的叶片,叶长达2至3米。 

幼年千岁兰有四片叶子,两片为子叶,2至3年后会凋谢,另外两片为真叶,这两片叶一经长出后,就与整个植株终生相伴。千岁兰是雌雄异株植物,分别产生雌球花和雄球花。

 

千岁兰的雌球花 

它们的寿命很长,据科学家用碳14测定,最长寿的植株已活了2000年,因此称其为千岁兰或千岁叶。  

她们相互陪伴了20年

据北京植物园温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成雅京介绍,北植从2000年就开始引种千岁兰,在科研温室进行了养护栽培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次与国内外同仁的交流和沟通,在2003年成功将这株千岁兰引入。

 

展览活动中的千岁兰

成雅京从1998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北植的温室中心从事仙人掌及多浆植物的引种、栽培、展示、研究工作,完成了多项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科研任务,在《中国植物园》《生命世界》发表科研、科普文章,并多次前往南非考察多肉植物原产地的情况。

她在北植的这段时间里,与这株千岁兰相互陪伴了近20年。

 

北京植物园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资源为主,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游览休憩、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收集和栽培珍稀濒危植物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 

“植物园以植物多样性为灵魂,植物园是保护植物的方舟,成功引种栽培世界三大珍稀濒危旗舰植物之一的千岁兰,标志着北植引种栽培技术的成熟,更标志着北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成雅京说。

强化科研科普

千岁兰作为世界三大珍稀濒危旗舰植物之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在册的濒危植物,是世界各大植物园竞相收集的种类,更是科研科普的重要资源。

 

成雅京告诉《中国花卉报》记者,国内较早引种栽培千岁兰的是南京中山植物园,之后还有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等,这些植物园在栽培工作中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千岁兰的引种工作已初见成效。接下来,成雅京团队将在其栽培、繁殖方面做更深入的工作,解决扩繁问题,并深入研究其生理和传粉机制,希望有机会做千岁兰的野外回归。




除了科研方面,多年来,北植格外注重科普工作。据了解,这株千岁兰曾多次在重要时期、重要展览中对公众进行科普展示。

 

2018年,为迎接中非论坛召开,千岁兰作为明星植物,在植物园举办的“非洲植物精品展”中展出;2019年,这株千岁兰在北京世园会的中国馆进行展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驻足欣赏。世园会结束后,国庆期间千岁兰又在北植特别举办的“世界奇珍——中国特色及世界珍稀植物展”上对外展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通过电视、报刊及各类网络平台,北植不断加强对千岁兰的科普知识以及繁育研究成果的宣传,以进一步提高公众认知度。 

“对4万多的播放量感到既惊喜又意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千岁兰,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成雅京感叹。

 

她还表示,国家已经把科学普及提高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地位,相信“镇园植宝”用视频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一定能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提供帮助。如今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现在需要大量优质的科普短视频内容,助推科普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本文图片由北京植物园提供,目前科研温室暂不面向公众开放,举办重要展览活动时将对外展示千岁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