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09:56:39

风险减量正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在宁波召开的第二届四明保险论坛上,这一理念再次成为重点议题之一。随着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生产经营波动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风险减量的意义正被放大——不再局限于保险业内的专业词汇,而是逐渐成为城市治理、产业运行和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夯实风险识别底座
风险减量的首要任务是风险识别。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网络攻击、供应链波动等情况不断出现,使全球风险呈现多元化、交织化的特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目前,风险格局较以往更为复杂,部分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性和跨界性,这促使保险业在识别风险时需要具备更加系统、前瞻的视角,以更好适应风险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建设等项目,努力提升风险识别的精细度与覆盖面。这些举措有助于为保险业提供风险识别的基础数据,帮助行业更全面地掌握风险的底层情况。“风险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陈辉认为,我国所面临的多种风险因素正在叠加演变,如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有所波动,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频发。这些趋势意味着风险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风险识别的难度和维度相应增加,保险业在开展风险识别时需要不断更新视角,以适应风险结构的持续变化。
在行业层面,风险识别体系正在通过数据更新和技术升级不断完善。《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的发布,为行业提供了更符合当前人口健康状况与死亡率变化的数据基础,有助于人身险公司更客观地认识到生命风险的变化,为定价、准备金评估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科技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风险识别向更具实时性的方向发展:卫星遥感、高分辨率图像等技术应用于农业险,使灾情识别更加便捷;AI图像识别和智能传感器逐步应用于企财险、工程险、城市安全等领域,使隐患发现更加及时。
保险公司正在主动前移识别关口。一些财险公司构建产业链“风险图谱”,通过对能源、化工、电力、物流等行业的上下游环节进行梳理,识别可能影响整体链条运行的关键节点;寿险公司则围绕家庭生命周期开展健康风险识别,逐步构建家庭风险画像。此外,农险板块采用遥感与物联网技术识别作物生长状态及灾情变化;车险领域则尝试通过驾驶行为、三电系统数据等维度识别新能源汽车风险。这些领域的风险识别正从事后走向事前,从单点式识别走向场景化识别。
在这些新变化、新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一套更具层次、更加丰富的风险识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陈辉认为,对于保险业而言,风险识别不仅是承保环节的基础工作,更是开展风险管理、推动风险减量的前提条件。越早识别、越充分识别,越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的稳健性和服务能力。
推动风险治理前移
如果说风险识别让风险的轮廓变得清晰,那么风险管理就是在这些轮廓之上搭建起一道道减损的堤坝。监管层持续推动财险、寿险机构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预防、健康风险干预等纳入保险服务的职责范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风险管理理念正在各类场景中不断延展:在企业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尝试将保险机构纳入设备检测、安全巡查、隐患整改的合作体系;在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绘制产业链“风险图谱”,梳理关键节点的薄弱环节;在城市治理中,保险参与属地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灾害风险监测的案例明显增多。这些变化表明,风险管理正在从保险公司的职责变成共同参与的任务,管理方式不断向前端渗透。
在这些丰富的场景中,“家庭”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治理起点。与过去相比,当下的家庭在结构、职责和生活韧性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老龄化加深、家庭规模缩小、照护压力增大、生活成本持续攀升,使家庭成为最容易受到风险冲击,也最需要获得支持的单元。在许多专家看来,家庭韧性的提升,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的基础作用。
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与平安产险联合推出的《2025年中国家庭风险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就将“家庭”置于风险治理体系的起点。该研究提出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恢复”的全链条方式,对家庭风险进行动态画像与综合管理。《白皮书》的研究团队认为,在传统风险治理框架中,家庭往往被视为被动承受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但在现实中,一个家庭的收入稳定性、健康状况、住房安全,往往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安全指数,进而影响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稳定。将风险管理延伸到家庭,不仅是保险业业务模式的调整,更是现代社会治理逻辑的自然延伸。
在具体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正积极探索家庭风险减量。平安产险推出的“家无忧”体系,便是一种从家庭空间、家庭责任和家庭成员出发的全场景风险管理尝试。与传统的“出险赔付”不同,“家无忧”更强调主动介入家庭生活。例如,为老旧住房进行水电线路检测、房屋结构隐患排查,为家庭提供漏电、渗水、消防等基础安全扫描,并在必要时提供消防用品、小型修缮等服务,把风险控制融入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
保险不再是家庭危机的“应急按钮”,而是陪伴家庭生活的一种安全服务。“我们的目标不是在事故发生时赔多少钱,而是在事故发生前尽量不让它发生。”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风险的减少,不仅可以提升家庭自身的韧性,还可以助力整个社会韧性的增强。探索家庭风险治理是起点,是风险减量最广阔的场景。可以说,以家庭为中心的风险治理模式,不仅在保障体系上实现了系统化创新,更推动风险减量理念从宏观政策落实到最细微的生活场景中。
构建多层协同体系
风险识别让问题变得清晰,风险管理让治理手段不断前移,风险减量则让风险真的少一点。今年以来,记者走访多地发现,风险减量已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行业走向社会,从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基层场景。一张更细密、更立体的风险防护网正悄然铺开。
在宁波,风险减量不断增力。安责险改革在这里落地生长,从最初的试点,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覆盖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的综合治理机制。在宁波市多部门的统筹协作下,5.2万家一般工贸企业参保安责险,是上年同期的10倍。同时,随着保险机构和专业服务团队深入厂房、园区和街巷,过去难以被企业自行识别的隐患被大量发现。
21.5万条隐患、93%的整改率……这些数字背后,是300多名专业人员一次次走入车间,一次次爬上楼梯,一次次对设备材质、线路、作业流程进行逐项排查;是数字化平台对排查质量的评分、复核和闭环管理;更是一座城市对“主动避免一次事故”所作出的努力。宁波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汪志坦言,很多事故一旦发生,赔付再及时也换不回生命。风险管理前置带来事故概率的下降、治理成本的减少和社会的安心。
宁波的经验表明,当安全生产不再是企业一家面对的难题,而是政府、保险机构、专业团队共同参与的过程,风险治理的基础会变得更扎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张坤认为,这种探索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系统的前置化,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其意义远超保险行业本身。
从沿海到边疆,风险减量的价值同样在显现。在广袤的新疆,自然条件多变、产业跨度大,风险因素更具不确定性。围绕“十大产业集群”,新疆人保财险以产业链为线索,将风险管理延伸到能源、煤电、新能源电力系统、绿色矿业等重点领域,通过风险评估、设备巡查、场景勘验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前识别和化解可能的风险点。在农业领域,人保财险为当地1654万亩棉花、684万亩主粮和184万头牲畜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使农业生产链条在面对灾害时更具韧性。
在新疆南部的阿克苏地区,防雹网工程更是把风险治理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场景。人保财险支持建设的1020亩防雹网示范区在2024年冰雹灾害中挽回超过1000万元损失,直接带动周边农户主动建设防雹网超过3万亩。一位果农告诉记者:“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也能靠自己守护果园了。”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副总经理尹东起认为,阿克苏的经验展示了风险减量在基层治理的巨大潜力:不仅减少了经济损失,更提高了农户的自防自救能力,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向多方共治转型。
从家庭生活到城市运行,从产业链条到乡村治理,一套体系化、智能化、协同化的风险治理新体系正在我国加速生长。尹东起表示,风险减量不是保险业的附加值,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不是事后的应急之策,而是事前的治理工程;不是行业内部的技术革新,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让家庭更安心、企业更稳定,又让城市更安全、乡村更具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