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 “碳”路先行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2025-11-20 06:29:26

林下,近1200亩天麻以松针为被、大地为床,茁壮生长;林外,特色民宿生意兴隆,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依托万亩林海,探索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生态“含绿量”加速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海雀村曾是个“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的极贫村,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5%。为了生存和发展,海雀群众自1986年冬开始,连续3年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如今,该村森林面积达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7%。

山川披绿,林海生金。海雀村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探索推进碳汇交易,实现“一林多收”。2022年4月,贵州省第一张集体林业碳票在海雀颁发,涉及森林面积7346.5亩,监测期内碳减排量3.46万吨,价值高达300余万元。当年实现贵州省林业碳票首笔交易,交易金额14.41万元。不久前,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又收到两张林业碳票交易凭证,全村碳汇账户总金额增加到18.28万元。

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表示,将把万亩林海当作“绿色银行”守护好、发展好,努力把生态红利发挥好,让群众的“生态饭”越吃越好。

海雀之变,是毕节市植绿、护绿、用绿,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毕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座座青山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坚实“靠山”。2024年,该市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79%。

毕节实施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等多种措施,林草植被盖度逐年攀升,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植被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毕节市市长姚轶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15.51万亩。

毕节还实施林下特色养殖、林下特色种植、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森林资源培育等五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鸡、食用菌、中药材、康养露营等产业,推动生态价值持续转化。2024年,林下经济森林利用面积达433万亩,林下经济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12.64%,增速居贵州省首位。

此外,毕节积极推进碳汇交易,从明确要件“制票”、完善流程“发票”、拓宽渠道“用票”、协作联动“管票”等环节入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易体系。目前,全市已颁发林业碳票6张,完成碳票交易19笔,交易的碳汇量达3775吨,实现收益23.85万元。(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