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勇:做好“加减法”提供优质服务

张德勇 2025-11-21 10:45:49

当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扩容提质趋势明显,服务消费成为大力提振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下,服务消费的旺盛需求牵引着服务供给,对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同时,高品质服务供给的丰富也推动创造新的服务需求。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202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强服务消费动能等提出多项安排,就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今年,《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发布,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潜能。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实施方案,形成中央与地方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服务业投资,开展公平竞争,推动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快速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业态融合、创新,丰富服务供给形态和内容。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下,构建以数智技术为依托的服务消费新场景。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增长点,丰富了消费者对服务形态和内容的选择,有效提升供给质量。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显效,我国服务消费规模和占比持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其中,文体休闲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1%,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6.8%。

我国居民消费正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的需求凸显,但当前服务供给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例如,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突出,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失衡;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流程规范性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优质服务资源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专业人才短缺,养老护理、创意设计等领域对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需求较大,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在“加法”方面,一是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引导优质资源向需求量大的领域集聚,提高对“一老一小”、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民生关切领域的供给质量。二是培育和壮大服务供给新动能。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创新服务场景,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强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扩大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服务业。四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将高品质国际服务资源引入国内市场,推动国内服务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在“减法”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健康、养老、家政等细分领域,继续减少有关限制性措施,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方面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