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召:小石斛孕育大产业

夏先清 2025-10-31 22:47:33

秋日暖阳为伏牛山披上一层暖金色的光辉。10月30日,沿着河南省南召县城郊乡罗坪村的盘山公路前行,一排银色的智能温室大棚映入眼帘,棚顶的光伏板与通风口折射出科技的光芒,棚内绿意盎然——这里便是伏牛山石斛生态种植基地。

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石斛组培育苗繁育基地,南召县借助科技力量赋能传统石斛种植,开启了石斛产业的创新发展征程。在科技的助力下,伏牛山深处的石斛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续写着石斛产业的传奇篇章。其不仅在伏牛山这一“天然药库”中书写着石斛保护的传奇,更让这株位居“九大仙草”之首的石斛从深山走向千家万户。

守护“冰斛”基因,科技破解繁育密码

“千年石斛赛黄金,野生种源最珍贵。”在基地内,联源生物总经理李新峰指着玻璃展柜中形态各异的石斛标本介绍道,伏牛山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孕育出曲茎石斛、河南石斛等5种珍稀品种,其中曲茎石斛因野生资源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为守护这一“植物大熊猫”,联源生物自2015年成立以来便专注于种质保护,从深山采集野生石斛样本,建立种质资源库;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农大等高校共同建设“河南省中药材组培育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攻克组培繁育技术难题。

如今,基地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内,每年繁育石斛种苗30万瓶、450万株,相当于每年“克隆”出一个野生种源群。“以往野生曲茎石斛一年仅生长3厘米,如今组培苗移栽后,两年便可达到商品标准。”李新峰介绍,这项技术不仅使濒危物种得以存活,更让优质种源得以传承。

基地的智能温室中,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自动调节遮阳网与喷雾系统,模拟出最适宜石斛生长的原生环境。“过去依靠经验种植石斛,如今通过‘看屏管棚’,成活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产量增长了4倍!”技术员轻点屏幕,一组组生长曲线清晰呈现。科技赋能让“冰斛”不再娇弱,更使伏牛山石斛的品质在全国声名远扬——这里选育的4个石斛新品种,已成为行业的标杆。

全链激活“仙草”价值,从实验室迈向生活场景

在南召县的深加工融合示范园,20余条中药饮片生产线正高效运转,精选的石斛、黄精经过清洗、烘干、炮制等工序,变成一包包散发着药香的饮片。“我们严格遵循传统炮制工艺,同时运用现代设备精准控制温度、时间,使药效更加稳定。”联源生物科技副总蒋六阳介绍,一期1.4万平方米的生产线每年可处理百余种中药材,其中石斛饮片的占比超过三成。

更值得期待的是正在建设的9000余平方米的药食同源综合车间。“未来这里将推出石斛原浆、黄精糕、山茱萸茶等养生食品,让‘药房里的中药’转变为‘厨房中的食材’。”蒋六阳指着规划图说道,“例如这款石斛冻干速溶粉,保留了95%以上的活性成分,冲泡即可饮用,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从“种植药材”到“制作产品”,南召县正以全链思维,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南召县乔端镇的原始森林中,200余亩的仿野生种植区与山林完美融合。“这里的石斛生长在松树林下,饮用山泉水,吸收负氧离子,品质接近野生。”李新峰介绍,“仿野生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更赋予产品‘道地’的标签,每斤售价是普通种植的3倍。”

科普传承薪火,让“仙草”走入百姓生活

“石斛为何被称为‘九大仙草’之首?”“它具有哪些养生功效?”在基地300平方米的科普展区,这些问题通过图文、实物、互动装置等形式逐一得到解答。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这里全年免费开放,近3年已接待游客、学生2.4万人次,举办科普活动100余场。

“我们不仅要种好石斛,更要讲好石斛的故事。”李新峰翻开一本厚厚的参观记录,里面满是学生的笔记与留言:“原来石斛并非普通草药,而是能够增强免疫力的‘养生宝’!”“以后我要告诉爷爷奶奶,饮用石斛茶比食用保健品更加安全!”

基地还开发了“石斛文化研学课”,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组培石斛苗、观察生长过程,将课本中的《本草纲目》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去年有个小学生跟随妈妈前来参观,回去后写了一篇作文《我和石斛的约定》,表示长大后要成为中医药科学家。”李新峰笑着说,这样的反馈,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

从“深山”到“万家”,科技赋能助推中医药传承

如今的南召县,以联源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已发展成为集种质保护、科研育苗、种植加工、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欧洲自然科学院合作,设立徐启太院士工作站,建立河南省辛夷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康艾业、宛草堂公司通过与暨南大学等合作研发出艾草专利产品和器具200余种,手搓艾绒工艺成功申报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医之草药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发艾草和中药材消毒产品、化妆品等。天蚕集团开发的蛹虫草产品药效与冬虫夏草相媲美。五垛源公司、绿丰源公司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伏牛山名贵濒危中药材的物种选育和保护。

从深山种源到城市餐桌,从实验室到科普课堂,南召县用一棵药草,串联起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链条。“中医药传承并非守着古籍叹息,而是借助科技激活基因,依靠产业延续文脉。我们不仅要做伏牛山的‘守药人’,更要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薪人’。”南召县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四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