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10-27 06:46:14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变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指出,新供给和新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质效,更好以自身确定性抵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在供给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创造新供给,发展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在需求侧,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家居、智慧健康等新消费场景,让更多自主品牌国货“潮品”有展示平台。

郭丽岩认为,要不断完善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向好。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价格政策等引导生产要素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领域流动,推动实体经济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三是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密切结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四是有效调节收入分配,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日报记者 仇莉娜)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铸牢数字经济安全底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安全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在数智化加速渗透的今天,安全不再是“事后补救”的被动防御,而是必须与发展同频共振、先行布局的战略支撑。

“我们要践行安全技术创新的责任担当,加大研发投入,针对主动防御、威胁情报、隐私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齐向东表示,要紧抓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机遇,以“AI驱动安全革新、安全保障AI落地”的双向思维推进创新,将战略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动能。

齐向东建议,要加快推动安全能力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全流程,积极为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数字金融、数字产业等领域提供针对性的安全解决方案,结合地域发展特色开展安全建设,让安全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齐向东表示,当前,我国企业出海步伐加速,“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际网络安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网络安全企业要通过构建适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网络安全屏障,守护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安全利益,为国际合作筑牢信任基石。(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

北京彦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海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北京彦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海红认为,这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卢海红表示,近年来公司打造了一批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游客不仅能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感受中华文明魅力,还可以通过文创产品‘把文化带回家’,这是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文旅消费的重要途径。”卢海红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优秀文化资源、创意设计深度融入旅游、科技等产业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面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卢海红认为,文化工作者要潜下心来,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深化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同时适应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形成更多高品质产品供给。“我们要以文化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深化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加强IP培育与跨界合作,持续构建具有新时代风貌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融合发展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智慧和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宁波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锐:一心一意发展实体经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发展经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宁波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锐说。

刘锐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突破技术瓶颈,保障产业链安全,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重点布局导热电子材料的研发,并在高导热(纳米材料及导热填料表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核心技术优势。”

刘锐表示,公司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优化营收结构,推动AI通信算力、芯片半导体、光模块、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业务占比提升至60%以上。努力打造现代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管理平台,并完善人才双通道发展与激励机制,完成国际市场试点布局,实现海外销售额占比达15%以上,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产业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要求,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保护产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郭承站表示,“十五五”期间,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协同,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产业生态。

郭承站表示,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生态环保产业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规则制定,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经济日报记者 刘 瑾)

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忠岩:交通先行助力东北振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忠岩表示,交通先行持续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对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吉林省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吉林省交通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不断完善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打通吉林与黑龙江、辽宁及内蒙古的省际通道,为东北区域资源流动、产业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谢忠岩表示,“十五五”期间,吉高集团将坚定不移抓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着力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目标,促进吉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完善路网布局,提升资产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全力打造“平安型、幸福型、数智型、绿色型”现代交通产业集团,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清松:强县富民走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清松表示,彭水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

一体打造山水文脉老城、宜居品质新城、苗乡魅力景城,加快发展乌江画廊旅游带、郁江生态特色产业带,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文旅、工业、建材等特色中心镇,有序引导农村人口、资源要素向重点城镇集聚,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重点民生项目落地落实,深化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创建,着力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

提档升级重点景区品质,丰富升级“文旅+产业”“文旅+城市”“文旅+商贸”等业态,提升优质生态文旅产品供给水平。

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打造美丽重庆建设先行地。

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速提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五大生态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铁经济、低空经济。(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

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工匠学院焊接教练张振连:加快培养技能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工匠学院焊接教练张振连表示,要认真落实全会部署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重点任务。

张振连表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要面向各类有提升技能需求的劳动者广泛开展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快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为更好发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励高校学生走技能报国、技能成才之路,有必要建立“劳模工匠进校园”机制,常态化开展技术人才培养教育工作。

“要对照‘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努力培养技能人才,探索多样化实施路径,分层次定制技术类课程,鼓励各级院校及授课教师开发符合本院校实际的课程,持续推进‘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张振连说。(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