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06:44:41
近期,中宣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布置了组织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及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等10项重点任务,为更好发挥文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明了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丰盈的精神家园始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和期待,如何让优质的文化资源充盈乡村、浸润人心,成为各地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有效路径,用优质文化资源厚植乡村发展根基。在四川德阳,三星堆爆款文创神鸟“啾啾”陪伴人们领略古蜀文明的辉煌与璀璨;在河南洛阳,经典豫剧曲目《穆桂英挂帅》,让年轻人逐渐爱上传统戏曲;在山东淄博,火热的蹴鞠比赛不仅锻炼了身心,还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各地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充分反映出,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启润人心,既是时代需要,也是历史选择。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乡村依旧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看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同样在乡村。截至2024年底,我国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城乡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不仅直接影响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更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激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相关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步伐,更需发挥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涵养作用。
要让文化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催化剂”,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贴合乡村实际、调动群众参与的系统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系统梳理不同乡村间的差异化特征,积极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非遗等,推动乡村文化活化利用,丰富乡村文化资源供给。调动村民开办文体活动的热情,引导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篮球、足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复制推广“村超”“村BA”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经验做法,推动乡村文体旅融合发展。发挥科技赋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作用,完善乡村光纤管网、5G基站等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线上文化资源进村入户,升级乡村广播系统,及时传播文化活动通知、非遗保护知识,提升群众获取文化资源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培养乡村本土文化能人、文化骨干,引导乡村人才创作出一批反映乡村之变的优秀作品,展现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图景,增强乡村吸引力、影响力。
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不是简单的“输血”式建设,而是要依靠长久的“造血”式成长。唯有锚定群众需求、立足乡村实际,用优质文化资源丰盈群众精神世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丁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