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唤醒新疆沃野

李亚楠 2025-10-14 12:02:23

奇台县的小麦,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风吹麦浪还引来游人如织;伽师县的新梅,被25家龙头企业转化为22种精深加工产品;疏勒县的食用菌干品,飞到千里之外的山东干货市场……新疆广袤的田野乡间,一场深刻的变革正悄然发生。

新疆特色农产品产业蓬勃发展带来启示:以市场为导向种、以品牌为引擎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从高产量到高品质、高标准,“种得好”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长久以来,新疆的农业发展受制于“原字号”“初加工”,优质的农产品多以初级形态廉价销售,群众增收乏力,产业链脆弱且抗风险能力不足。这种“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的困境,制约乡村发展的潜能释放。突破传统思维,才能提升附加值,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精深加工是“转换器”。曾因保鲜期短而遭遇果商压价的新梅,如今被抢着收,小果、次果变成了果酱、果酒,价格翻了几番。这巨大的“反差”,源自当地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将一颗枣、一粒葡萄、一朵花“吃干榨尽”,同时还能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用好精深加工这个“转换器”,农产品也能高端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品牌建设是“放大器”。奇台县腰站子村,有机面粉、手工拉面、小杂粮等50多种产品,获得国际有机认证,线上线下供不应求。依托优质小麦原料,村办拉面企业日产手工拉面3吨,年产值突破亿元。农产品何以从“无名商品”升级为“有身份的精品”?关键是从“有啥卖啥”变为“要啥卖啥”。通过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好产品更能满足人们对安全、健康、情感连接的深层需求。跳出低价竞争的“红海”,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增值,群众更能得实惠、享红利。

农特产品只有走出本土才能升值。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年产食用菌干品超300吨,仅靠本地市场难以消化。示范园运营负责人韩文良直言,“我原本就是经销商,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伽师县也因拥有总库容50万吨的冷链仓储体系,将新梅的销售期从20多天拓展到6个月,给行销市场留出充足时间。在硬件提升、渠道扩展、仓储运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单纯种植转变为产销一体,将更好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远”。

也要看到,这条增值之路绝非坦途。破解之道,在于协同发力。政府需优化顶层设计,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企业需敢于创新,精准对接市场,强化质量管理,担当市场主力;农户需积极融入产业体系,通过合作社等形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明确方向、共同使劲、形成合力,方能蹚出发展新路、保持强劲势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新疆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让每颗果实、每株作物都最大限度释放价值,新疆的乡村必将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奠定坚实根基。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4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