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变成“枪战片”?是创意还是侵权?AI“魔改”的边界在哪?丨快问快答

2025-09-18 14:56:55

唐僧和孙悟空争当“话事人”、《甄嬛传》变成“枪战片”、《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和高育良开展魔法攻击……近段时间,一些AI“魔改”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争议。什么是AI“魔改”?AI“魔改”是创意还是恶搞?AI“魔改”的边界在哪儿?如何更好规范治理,让AI技术更多“赋能”而非“跑偏”?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图片

图片

图为网络“魔改”视频截图

问:什么是AI“魔改”?

答:所谓AI“魔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作品进行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常见于短视频、视觉创作等领域。

随着AI技术普及,一些视频博主将其变成猎取流量的工具,选取电视剧经典片段,剪辑成天马行空的剧情,以猎奇的画面、夸张的台词激发观众兴趣。

问:AI“魔改”是创意还是恶搞?

答:部分公众认为,一些“魔改”视频新奇好玩,是创意表达;但也有人强调,经典承载文化记忆,娱乐化改编应有底线。一些“魔改”行为未经授权,破坏了原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也有可能变得混沌。

2025年4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奥特曼形象AI生成侵权案”。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AI的发展导致可能出现针对经典IP进行“魔改”的不良行为,过度或不当的“魔改”可能扭曲历史记忆、文化遗产以及社会共识。

2024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也发布管理提示指出,AI“魔改”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图片

问:AI“魔改”的边界在哪儿?

答:有青年剧作家认为,影视经典既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三国演义》张飞等人物形象被肆意扭曲,甚至被“魔改”成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的形象,是对经典的亵渎。这种“魔改”片面追求夺人眼球的效果,充斥低俗恶搞,超过了对原著进行改编所允许的限度。

图片

图为网络“魔改”视频截图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构成侵权行为。不少AI“魔改”视频的目的是为引流赚钱,已超出“合理使用”范畴。改编一定要在合法、不侵犯版权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改编。

问:如何更好规范治理,让AI技术更多“赋能”而非“跑偏”?

答:针对AI“魔改”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督促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要求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管,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腾讯、抖音、快手、B站、DeepSeek等平台均对上述《办法》出台细化规则。在平台内相关视频下方会明确注明“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有专家表示,鉴于AI技术的复杂性和应用的广泛性,AI治理需要实现跨领域的协同。例如,AI生成音视频内容时,可与身份验证、行为分析等技术共同协作,以增强AI应用的合规性。科技公司、法律监管部门和伦理委员会等共同组成“技术共治联盟”,制定更全面、细化的治理准则。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综合新华网、央视新闻微信等(策划/于浩、王俊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