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

郭静原 2025-09-12 22:38:52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等15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质量认证数字化作为持续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技术和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加快激活新质生产力、全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姚雷介绍,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以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技术评价为手段,为社会各方提供质量服务和信用证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促进贸易便利的基础性制度。

“随着数字经济特别是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姚雷指出,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质量认证体系在服务新型工业化、智慧社会建设、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适应性不足、响应不够及时、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认证机构普遍面临关键评价数据获取方式落后、认证评价方式智能化程度不高、服务企业精准化能力不强等挑战。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医疗、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对高效、智能、精准的质量认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以制定《指导意见》为抓手,持续推进质量认证全面深化改革,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重构质量认证全流程,推动实现传统质量认证方式从人工判断向数据驱动、从事后验证向全周期在线监控、从静态证书输出向动态质量服务的三大转变。

据悉,《指导意见》分两个阶段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30年,逐步完善新业态下的质量认证数字化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数字化评价规则和技术规范,探索形成认证赋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优良案例;到2035年,全面建成层次清晰、守正创新的质量认证数字技术体系和实施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质量基础设施,充分适配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需求。

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工作,将如何为数字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对此都进行了专门的部署和安排。”姚雷说,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质量认证质量赋能、效率赋能、信任赋能的作用,具体将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促进智慧农业和水利建设,以及推动服务业有效转型等方面开展工作。

姚雷表示,支撑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质量认证质量保障、管理保障、安全保障的作用,将通过加强关键领域认证技术研究,实施认证遴选出一批高质量工业机器人、智能计算设备等数字化关键设备和网联汽车、智慧养老等智能化产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质量认证体系,在操作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数字平台、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提升认证供给水平;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加大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商用密码等领域质量认证实施力度。

数字经济大省又将如何发挥质量认证作用促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去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占GDP比重12.3%,同比增长8.1%。这份成绩单背后,全省拥有数字经济领域有效体系认证证书超3万张,覆盖90%以上的规上数字经济企业,质量认证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章一文说,将持续推动智能物联(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低空经济等产业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试点,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技术机构联合认证机构研制标准等,促进数字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完善数字化产品及服务。

姚雷表示,为构建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良好生态,下一步,将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作用,统筹支持质量认证数字化共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平台建设。在强化标准引领方面,加快推进数据格式、审核流程、人员资质、文档留存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统一接口协议和技术底座,解决当前标准缺失、数据孤岛等问题。在推动国际互认方面,鼓励国内认证检测机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数字认证规则制定,推动我国优良经验和实践“走出去”。(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