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动儿童ADHD治疗规范化

吴佳佳 2025-09-11 22:00:27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高发的神经发育性疾病。由力品药业主办、人民健康平台支持的“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日前在北京举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郑毅介绍:“ADHD的诊断有着严格标准: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与多动冲动,且这些症状需在多个场合持续存在半年以上,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同时还需排除由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发的类似症状。”

当前,不少家长对孩子“好动”的正常范围及注意力的合理界限认知模糊。一般而言,儿童注意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幼儿阶段,注意力通常仅能维持10至15分钟;随着年龄增长,注意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到中学阶段,可达到20~30分钟,且能在课堂环境中自主调整注意力。

郑毅提醒,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契合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比如在40只45分钟的课堂中,穿插新知识讲解与互动提问,让孩子有短暂放松和“合理动”的机会,这才是科学的注意力培养方式。若孩子的好动程度远超同龄儿童,比如,课堂上频繁离座、打扰同学,注意力水平明显低于对应年龄段标准,且症状持续数月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家长需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排查ADHD。

及时干预对ADHD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郑毅说,ADHD治疗方案需根据儿童年龄灵活调整:对于6岁以下儿童,其神经发育仍具有较大潜力,且存在行为训练等非药物干预的良好时机。同时,该年龄段儿童对药物耐受性较低、敏感度较高,因此药物治疗需格外慎重,应优先选择行为训练、发育强化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症状;6岁以上儿童则需积极开展药物治疗,同时搭配脑训练、行为干预等手段,构建全面的治疗方案。

郑毅认为,专业的行为训练能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提升注意力管理能力;结合脑训练,可从多个维度改善ADHD症状。在此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需正确认识ADHD,避免因认知不足拒绝治疗或不配合用药;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不盲目施加过高压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同时,需积极配合医生,监督孩子按时按量用药,切实保障治疗效果。

“社会层面还需进一步加大ADHD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影视作品等多元形式,普及ADHD相关知识,提升大众认知水平。”郑毅建议,要大力推广“家校医社”相结合的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模式,推动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合力,为我国儿童精神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