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11:11:07
眼下的山东聊城市冠县田马园村,瓜果飘香,每天到这个村装运水果的车辆络绎不绝。村里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村里“上班”,很少外出务工。然而,昔日的田马园村却因为风沙大被称作“沙窝村”,是十里八乡最穷的村。
聊城市处于鲁西黄泛冲击平原,由于黄河6次改道形成大面积黄河故道,全市沙化土地近250万亩、荒漠化面积 210多万亩,曾一度成为山东省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冠县、莘县、高唐备受其害,风沙肆虐,林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恶化。常常是“大风刮起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
聊城不仅有黄河故道风沙带来的旧疤,还有当今黄河带来的新沙。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是黄河第二大、山东最大灌区。六十多年来,灌区引黄河水600多亿立方米,为聊城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然而,“引黄必引沙”,这里每年让聊城产生上百万吨的泥沙堆积。
为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抗击风沙保卫战”,聊城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掀起了一场平沙丘、植树固沙运动。在实践中,聊城各地不断探索治沙的经验。高唐国有旧城林场积极推行“3331127”治沙模式,即建立“30亩地为一方、建3间管护用房、30年产权不变、1口井”的“3331”保障措施,以及“乡镇分1成、村集体分2成、农户分7成”的“127”收益分配比例。林场通过该模式引进林业专业户300多户、治理沙区达1万多亩,这一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建立起面积915亩、也是我国毛白杨品种最多、份数最多的毛白杨种质资源库。近年来,林场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加快良种苗木产业化,辐射带动全县育苗1万余亩,年销售苗木2000多万株,创收2亿余元。
益母草、牡丹、丹参、蒲公英……现如今,生长在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的中草药长势格外喜人。据该林场场长申中文介绍,目前,整个林场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90亩。“这些年,我们不仅锁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也通过推动沙产业发展,保住了百姓的‘粮袋子’、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鼓起了百姓的‘钱兜子’、装满了百姓的‘菜篮子’,更加彰显出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冠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峰巍表示。
莘县马西林场,在利用林木资源上做足了文章,带动当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木材收购、运输、加工、销售集散地。目前,马西地区木材加工厂(点)超800家,从业人员8600余人,总产值超50亿元。同时,莘县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聘请全县林业产业带头人为“产业林长”,帮助林产品加工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介绍说,聊城林果年产量约40万吨,产值达20亿元。已初步形成茌平、莘县为主的林下食用菌模式,东昌府区、高唐为主的林下中药材模式,东阿、冠县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融合发展模式。未来,聊城还将通过科学规划利用林下空间、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等措施,充分释放林下经济发展活力,提升林下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