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06:30:00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闽派”文艺品牌越发响亮的福建,如何将自然与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近年来,当地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不断总结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寻乡村文化振兴密码。
从武夷绿洲到鹭岛海滨,从闽东山川到客家首府,在广袤的八闽大地上,文艺以独特魅力赋予乡村生机与活力。近年来,福建着力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施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工程,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增量提质,打造“用艺术点亮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让艺术与乡村交融共生、交相辉映。
艺归故里 焕新乡村
雕塑艺术长廊陈列着“小红人”“仰望星空”等经典雕塑作品,为小山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溪岸步道两侧形态各异的雕塑林立,游客仿佛置身于露天艺术博物馆;荒废的碾米房蜕变为壶庐庭,茶席沿曲水铺陈,古老的荔枝树穿阁越顶,天井上方的透明鱼池既隔热降温,又巧妙营造出“在山水间品茗”的独特意境……
这一幕幕场景出现在泉州市安溪县金谷村。此地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闽南小山村,老厝斑驳,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从村里走出去的雕塑家陈文令,带着满腹创意重返故土,为这里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年轻时总想离开这片土地,年岁渐长,落叶归根的念头便越发强烈。”陈文令说,“不仅要归根,更要生根,把能量回馈这片土地。”他倾力打造的公益性艺术公园——金谷溪岸,一期工程已落成,日均吸引游客逾1500人次。
金谷溪岸艺术公园的建成,给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园建成后,我每天晚饭后都去溜达一圈,和大家聊天。以前村里可安静了,下午四五点后河边就没什么人影了。”金谷村村民陈发家说。
如何将自然与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福建一直在探索。近年来,以文化、艺术为引领,八闽大地正积极探寻乡村蝶变的新路径。
在福州市闽清县上莲乡新村村,青瓦白墙的“仰高厝”已有百年历史。这座古民居曾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如今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修缮活化利用,并结合“一粒米”的故事,改造为米肆文化餐厅,内部设有民俗文化展厅、农产品展销中心,展示舌尖上的农耕文化。据统计,新村村已落地礼乐馆、村厨、咖啡屋等10余个惠民项目,年均举办油菜花节、丰收节等各类文体活动50余场。
在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鸿渐艺术馆挂满了色彩艳丽、姿态万千的三角梅画作。“这个展览以‘三角梅’为主题,两层楼共有30多幅作品。”黄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明介绍,鸿渐艺术馆一年四季都有展出,每3个月办一场。这座由古厝改造的艺术空间,已成为黄厝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黄厝村的蜕变始于2018年,当时村里正着力推行“引小家造大家”策略,集中收储40栋闲置老宅,吸引陶艺、砖雕、漆画等32家文创工作室入驻;坚持“修旧如旧”理念,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助力艺术家将老宅修葺为工作室、美学馆等创作场所。
漫步村中,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焕发新颜:废弃的断壁残垣变身网红打卡点,杂草空地化身欧式小花圃,闲置宅基地被改建为乡音雕塑群,处处彰显着艺术与乡土的完美融合。
“我家就在黄厝边,作为一个闽南人,回到家乡的古厝里创造感觉特别对味,能做出好作品。”黄厝村驻村艺术家陈青山说,2018年,他借着乡村振兴的契机,扎根黄厝,在此将古厝改造成手作工作室,打造形态各异的“风狮爷”文创产品。
村民诗情 乡土咏唱
夜幕低垂,位于闽浙两省交界处的南平市浦城县双同村万籁俱寂。但在600年历史的李家大院内,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此起彼伏:“青石铺路通幽处,黛瓦板墙映朝阳……”这是匡山女子诗社社长向琼在带领社员们分享诗作。
浦城县素有“中华诗词之乡”美名,双同村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2017年,在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热爱顺口溜创作的村民向琼牵头成立了匡山女子诗社。诗社10余名成员均为双同村妇女,秉持热爱家乡、共绘双同文化长卷的理念,利用闲暇时间相互交流、吟诵诗词,赞美人物、风貌、山水佳境。
在向琼看来,诗社的诞生,不仅为村中妇女提供创作交流的平台,更为她们单调枯燥的劳作生活带来心灵的慰藉。“农活不忙的时候,我们就定期举办活动,畅谈诗词与创作心得。平日里灵感乍现时,大家也会用手机即时记录,通过微信分享。写诗让姐妹们更加热爱生活了。”向琼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着女子诗社微信群里的创作记录。她们的作品皆以双同村的风土人情为底色,生动勾勒出乡村生活的斑斓图景,深情讴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双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仕银告诉记者,双同村地处深山,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他们还与相邻的浙江村庄密切互动,围绕舞蹈、庙会等传统民俗,常态化开展文化联谊活动。诗歌朗诵、剪纸艺术、音乐表演等多元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持续滋养着村民的精神世界。
在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渔民诗人许海钦的家中陈设着在颠簸渔船上记录下的大海韵律。许海钦说,“我们澳角人从大海里捕捞生活,也能捕捞诗意。写诗也是我们对大海的一种情感依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诞生于波涛之间的诗句,渐渐让澳角村出了名。小小渔村里有86名诗歌爱好者,出版个人诗集12册,澳角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诗歌村”。村口的“渔获满舱”诗歌墙收录了村里数十名渔民诗人的300多首诗歌;海边堤坝上的儿童诗歌墙,刻满一首首充满童趣的诗,吸引着过往游客驻足欣赏。这个曾经封闭的小渔村,如今通过诗歌,让更多人认识澳角、爱上澳角。
从匡山到澳角,以诗歌为代表的不同艺术形式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福建的山海间扎根生长。它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一种唤醒的力量,让沉寂的村落重新焕发活力,让村民找回自信与骄傲。更难能可贵的是,诗歌创作的主体很多都是本地村民,而非外来艺术家。当游客们循着艺术的足迹走进这些村庄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一个个被艺术点亮的生活故事。
艺兴产业 古村新生
艺术不仅点亮乡村,更驱动乡村产业升级。进入夏季,平潭岛游客如织。在北港村,原本闲置的“石头厝”经过艺术化改造后,摇身变为特色民宿和文创空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丁零零……”海风拂过“放空吧冰室”门前悬挂的贝壳风铃,奏响悦耳的迎宾曲。工作台前,店主帅和美正专注地将平潭本地的鲍鱼壳制作成精美的冰箱贴。“每个贝壳都有独特纹理,我们店所在位置比较偏僻,必须善用本地元素营销。”她拿起一个刚完工的冰箱贴向记者展示。
这位年轻的创业者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平潭媳妇,去年3月才来到北港村,今年4月刚开业的店铺已成为网红店铺。隔壁房间是她经营的冰室,售卖刨冰等饮品。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手工老师,还有厨师证、导游证,她想在这里发挥所长,让每一项技能都发光发热。
这样的转型故事在北港村比比皆是。曾经的北港村是典型的传统渔村,因地处偏远、产业单一长期封闭落后,人口外流问题突出。彼时经济主要依赖海上捕捞,村民收入微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万元。
近年来,北港村以“旅游+文创”为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两岸共同家园文化创意聚落建设。通过打造“风中旅行文创工坊”“石头会唱歌”等特色艺术聚落,走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2024年,这里累计接待游客53万人次,全村旅游经营收入达40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经济发展示范村。
艺术不仅带来人气,更催生产业转型的契机。在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古村资源,打造文艺场馆、开展文艺活动,成功实现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平衡。2024年,培田村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项惠斌回到家乡后,将位于村口的旧粮站改造为培田美术馆,建设了展馆、众创空间、沙龙区域、居住公寓,以及茶室、咖啡酒水吧等休闲空间。“大学毕业后,我从事品牌策划运营方面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想到家乡,希望通过我的经验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将培田村的故事、产品进行再创作,打造出培田本地特色品牌。”项惠斌说。
如今,培田美术馆汇聚了影像、美术、音乐、戏剧、陶艺、酿造、竹器等领域的文化艺术人才近百人,打造了客家传统文化品牌孵化基地与民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中心,成功孵化出“一米山禾”“自在培田”“溪山窑”等客家文创品牌,为古村注入新活力。
这些鲜活的案例印证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伟力。当创意遇见乡土,当传统碰撞现代,沉睡的村落被唤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文创产品到特色民宿,从艺术展览到文化体验,艺术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重塑了乡村产业生态,让年轻人看到了返乡发展的希望。
艺润民心 惠泽乡野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现实中“不解渴”“下沉难”现象突出。对此,福建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周末戏相逢”优质文化公益演出纳入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搭建直达基层的平台。
夏日午后,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鲤鱼溪畔游人如织,溪流里挤满了红色的鲤鱼,像一片片流动的红云,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溪畔的郑氏宗祠内,传出悠扬的闽剧唱腔,数十位村民和游客坐在长凳上,全神贯注盯着舞台,沉浸其中。周宁县文联主席魏爱花告诉记者,得益于多年来宁德市积极开展“闽东之光·文化惠民”等演出,如今,在家门口看文艺演出、体验传统文化、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对周宁县群众已是常态。这些精彩纷呈、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生活,显著提升了乡村文化氛围。
据了解,宁德市今年将举办52场“周末戏相逢”演出,常态化开展融合歌舞、传统戏剧等具有闽东地域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将闽东文艺精品送达基层。
为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南平市积极建好乡村文化阵地、培优基层文化队伍、推动文化活动下乡。
在南平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碧水青山与人文古韵交相辉映,建州美术馆湖头分馆就坐落于此。这座别具特色的美术馆于2023年落成,成为建瓯市艺术赋能乡村的重要阵地。建瓯被称为“中国版画之乡”,当地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举办系列版画培训班,累计培育千余名版画人才,推动建瓯美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
“馆内展出的作品,向大家展示了版画发展历程和成果,体现了建州版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艺术传承。我们格外注重艺术教学实践,定期在湖头村小学开展美育活动,结合湖头村自然风景,就地取景,教授孩子们插花、版画、拓印等技能,持续推动美育在乡村的生根发芽。”建州美术馆负责人张洁说。
文化艺术的感染与培养是润物无声的过程,福建省始终鼓励并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基层,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让艺术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漫步在三明市尤溪县半山村,很多游客会被一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所吸引,民居外墙上挂着一块牌子,醒目地写着“艺术点亮乡村”几个字。这是由来自浙江杭州的两位文艺工作者周青、洪纬创建的新知青艺术公社,他们在此开展民乐、舞蹈等公益培训,指导并提升“半山汶潭农民乐队”“半山白鹭艺术团”的表演水平,还免费为村里儿童开设“自然美育教育”课程。
不仅如此,新知青艺术公社还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打开外界了解半山村的窗口,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青年艺术家陆续来到半山村,开展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以乡村为家,以文艺为媒,搭建年轻人与乡村的桥梁,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将艺术慢慢融入村民生活,把文艺的种子播撒进孩子心中。”周青说,希望通过大家的接续努力,让艺术之光持续照亮乡村。(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刘春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