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永不褪色的抗战史诗

明振江 2025-08-31 15:33:09

历史的风云流转了80个春秋。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从记录抗战烽火、凝聚民族情感,到重温历史记忆、激励奋进征程,几代电影人创作拍摄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抗战电影作品,用光影书写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率先在东北大地的白山黑水间展开。追溯早期的抗战电影,首推党领导的左翼进步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的《风云儿女》。影片通过描写东北流亡青年的命运,反映民族抗日救亡精神的觉醒。特别是影片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大地上迅速传唱,极大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信心。这首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国电影的无上荣光。

《赵一曼》中,赵一曼不幸受伤被俘,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感动了银幕前的一代代观众。《步入辉煌》讴歌了杨靖宇将军义薄云天的民族气节和坚定信仰的崇高情操。《八女投江》中,8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在日寇疯狂“扫荡”中顽强拼杀,打光子弹后,她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从容不迫携手步入滚滚江水……这些影片刻画的东北抗联将士们的英雄群像,至今被观众铭记。

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战浪潮,激发了国民党爱国进步将领的觉醒。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为了反抗侵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大义大局,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周恩来等领导与蒋介石谈判,迫使其“停止剿共,联红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电影《西安事变》以纪实性和文献性的表达,艺术呈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等,表现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和牺牲精神。《血战台儿庄》在台湾地区公映后引起轰动效应,台湾当局由此放开老兵回大陆探亲。一部影片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增强两岸同胞是一家的民族认同感。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太行山上》描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自率领三个主力师奔赴抗日前线,再现了我军首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和击毙日酋阿部规秀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和战斗。《百团大战》表现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参谋长左权率领我军100余个团、20多万军民参加的大规模战略行动,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围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战争的胜利。革命战争的伟力和雄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如《地道战》插曲中唱出的“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烈火金钢》《东进序曲》《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历数不尽的抗战电影,源于中国人民创造的抗日战争实践。

这些优秀的抗战电影是大海中的朵朵浪花,形成了恒久传颂的银幕奇观。史诗是人民创造的。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赴国难,血肉之躯筑长城,铮铮铁骨战强敌,英雄史诗永流传。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5年8月3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