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影集记录的“人民电影”

吴 鹏 2025-08-31 15:33:02

8月15日,“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众多展陈中,一本手工制作的抗战时期影集,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这本《延安电影团影集》是国家一级文物,由中国红色电影先驱者之一的吴印咸同志亲手制作,并由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以全方位公开的方式,将一段尘封的“人民电影”初创时期的真实影像呈现给观众。

这本影集收录了1938年至1939年间,延安电影团在拍摄首部影片《延安与八路军》时拍摄的404张照片。影集约八开大小,分为“由全国走向延安的黄帝子孙们”“团结严肃紧张活泼”等30多个篇章。每一个篇章,用毛笔书写了白色标题,相关主题有数十张2寸相片。

抗战全面爆发后,共4万多怀揣理想、富有思想、敢于担当且不惧牺牲的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影集中的“由全国走向延安的黄帝子孙们”篇章,即为“天下人心归延安”的真实写照,有18张青年人奔赴延安路途中的场景。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由毛泽东亲笔题写。这一篇章,记录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学、队列、校舍等真实场景。

“我们的事业从黄帝坟上开始”篇章里,有一张照片摄于1938年10月1日,是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开机时所拍。这是延安电影团拍摄电影的标志性起程点。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御外侮,把对黄帝的缅怀与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延安与八路军》在此开机具有了宣誓抗战的特殊意义。

1938年,为了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抗击日寇的壮举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来,以起到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扩大抗日救亡宣传的目的,延安电影团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真正的专业电影组织,开启了人民电影事业的新篇。

延安电影团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的8年时间,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白求恩大夫》等影片、纪录片及影片资料;拍摄了几万张反映边区军民战斗生活的珍贵照片;坚持放映革命影片,进行党的思想宣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电影团在初创时就树立了人民电影“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确立了将镜头对准普通战士、农民的日常的拍摄主题,体现了“群众是历史的主角”。

凝视这本影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更是一份历史的责任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电影唯有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这是这本影集留给今天的启示。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5年8月3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