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镌刻不屈的民族精神

任姗姗 2025-08-31 15:25:42

14年浴血奋战,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空前的民族浩劫,催生出空前的觉醒、空前的动员与空前的团结。所有的这些,孕育了文艺的绽放与新生。

九一八的炮火,震“醒”只有20多岁的中国电影。600多封读者来信汇聚《影戏生活》杂志,一致要求各影片公司摄制抗日影片。这是电影观众的吁请。

“横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越走越光明的生路,一条是越走越狭窄的死路。走生路是向时代前进的,走死路是背时代后退的。”电影先驱郑正秋曾感慨。这是电影人的誓言。

炮火中,胶片显影为一部悲壮而多元的民族抗争史诗。《共赴国难》《大路》《风云儿女》《八百壮士》,不胜枚举;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与“孤岛”的影像,缀连成史。银幕上的抗战,既是一部燃烧的影像,也是一部浓缩的抗战史,更是一部精神上的抗战史。

翻阅这部史诗,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更没有谁是“小角色”。16岁只身逃离家庭的秦怡,只有一个念头,“不做亡国奴,去前线抗日”。她在合唱团唱抗战歌曲,调侃自己“就在那里混混”。周恩来告诉她,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即使一个最普通的角色,在抗战中也有自己的价值。”秦怡曾回忆说。

翻阅这部史诗,哪怕条件再苦,也不能磨灭创造的热情。人们用“窑洞里的制片厂”形容延安电影团。前辈们克服了胶片过期等困难,用延河水冲洗,创造性完成《南泥湾》的拍摄。没有现代电影放映设备,他们就用口头解说和唱机配乐的方式,创造了“有声电影”。没有灯光,没有舞台,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边创作,一边战斗,伟大的作品就诞生在前线。

翻阅这部史诗,是心中的爱与恨,厚植了作品的根与魂。徐光耀说,《小兵张嘎》是白洋淀里无数“小嘎子”浴血奋战的缩影,也是当年八路军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写照。拍摄电影《小兵张嘎》的北影厂厂长汪洋、导演崔嵬,当过八路军,打过日寇;扮演杨大妈的黄素影是1938年入党的老演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有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对敌人的恨、对老乡的爱,才成就了被无数人铭记的红色经典《小兵张嘎》。

文化的脉搏,从来系着国家民族的心跳。抗战时期,电影人把镜头当作“枪”,把银幕视作“战场”,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在热泪与怒吼交织的心潮中,镌刻下不屈的民族精神。而他们,也在文化上和情感上,发现了人民,组织了人民,解放了人民,同时也重塑了自己。

燃烧的影像绵延至今,时代在变,精神内核始终未变。那从万里山河中生长出的坚韧、在民族危亡中迸发的伟力、用最鲜活的镜头谱写的生命战歌,依然澎湃如昨。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眸抗战电影的艺术之路、历史之路、精神之路,是为了辨析历史的印记,更是在寻找力量的源头。只有与时代的脉动、与人民的命运深入结合,艺术才能真正拥有力量。在大时代获得新生,在炮火的洗礼中升华,抗战电影汇入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洪流,构筑起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行进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我们,有理由满怀期待:这是一个能够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大作品引领的时代。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5年8月3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