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12:27:35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水果一头连着果园大棚,一头连着百姓餐桌,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蜜”。近年来,得益于种植培育技术和冷链物流能力的快速提升,水果总供应量稳步扩大,量的优势持续巩固,品种结构更加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面临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以精品化、优质化、特色化经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生鲜品类,水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从生产采摘到运输销售的众多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延长保鲜期,减少损耗。相较于国外成熟的水果品牌,国产水果的品牌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叫得响的“明星产品”还不够多。过去,以苹果、梨、柑橘等为代表的国产主要大宗水果品类多采取薄利多销模式,“以量换价”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这也导致水果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较低。
精品化经营是我国水果产业应对结构性供求矛盾的重要方向,但在实践层面也面临诸多难题。走精品化发展之路需要增加投入,如果没有稳定客群,任何环节的波动都可能打破企业的盈亏平衡,产生巨大的经营成本压力。事实上,有消费者反映,有的精品水果价格上去了,但质量和服务却跟不上,“性价比低”“品质不稳定”“果品定级标准模糊”等问题较为普遍,也给水果产业拓展高端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成本管理是水果产业精品化的必修课,如何做到降本不降质,值得思考。企业要加强在生产、运营等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寻找成本与品质之间的平衡点。
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通过科学的选种与育苗,降低种植过程中的风险,保持水果良好的品质。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准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做好果品分级利用,做优做强相关产业链,扩大果品精深加工。让消费者清晰感知精品水果的品质,也让一般品质的水果得到合理利用,将损耗合理转化为增长点。此外,智能物流管理、产地直供模式的建立,均有助于企业在维持较高品质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以应对需求端波动带来的经营压力。
企业需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通过优化服务、加强营销等方式,打造独特品牌形象,注重品牌内涵的挖掘。水果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体现了水果本身的特性,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情感价值。一些高端水果品牌通过讲述水果的产地背景、种植过程和独特品种优势,吸引了消费者关注。让水果有好品质的同时也有好故事,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水果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升级任重道远,还有许多现实问题待解,也期待发展实践给出鲜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