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12:06:26
由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主办、贵州省信息中心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信用与数字经济交流活动日前在贵阳举行。来自国内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的近200人围绕“数智赋能信用创新”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025数博会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信用与数字经济交流活动现场。吴蔚摄(中经视觉)
“数字征信是数字金融乃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高明透露,截至2024年末,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收录11.6亿自然人、1.4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成为全球数据规模领先、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公共征信系统。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成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1.8亿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超过811亿条。依托该平台建设的信用中国网站,上半年日均访问量超2.7亿次。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将74项涉企信用信息纳入机制化归集共享范围,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满足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9.4万亿元。
“数据要素是驱动信用体系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引擎。”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司长张望表示,国家数据局积极支持信用行业充分挖掘公共信用数据资源价值,探索市场化、场景化的企业数据授权使用新模式,夯实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数据基础;该局还支持信用行业依托可信数据空间,建立完善信用数据流通共享机制,正逐步打破信用数据孤岛。
在实践层面,我国各地也抢抓数据要素发展机遇,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助力信用行业全面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如,贵州省信息中心全力支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了贵州一体化综合信用平台,实现全省信用数据归集共享,通过政务大模型底座赋能信用场景建设,将信用数据服务于实体经济、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
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金融科技渗透和政策支持,预计2025年我国征信市场规模将突破520亿元。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等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计划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系统布局。
“当前的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高度的数字化驱动特征,信用运行展现出平台化、智慧化和精准化的趋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表示,要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信用治理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效的信用治理,同时信用治理也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的支撑。”
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阿明表示,该中心将强化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功能,提升对信用监管、信用融资、信用贷证等应用的信用信息支撑能力,探索公共信用信息授权运营路径,加强数据要素可信流通安全保障,深入开展数字赋能信用创新实践,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力量。
2025数博会8月28日在贵阳开幕,由国家数据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吸引了1.6万余名嘉宾参会、375家中外企业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