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与文化并行的城市赛道

李治国 2025-08-25 13:12:31

当全国各大城市在机器人、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领域密集出台扶持政策之时,当算力竞赛、算法革新成为城市发展的热词之际,2025年上海书展于8月再次举办。它似一场温润的文化“春雨”,提醒着我们,城市的进步从来不是单行道。它以其坚守与创新,为我国城市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在AI重构世界的今天,文化底蕴依然是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基座。

从AI写作引发的创作伦理争议,到智能驾驶面临的路径抉择,每一步突破都令人惊叹于科技发展的超出想象,也呼唤人文精神的浸润。上海书展虽然将AI智能服务引入展会,却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与评弹团、京剧院的跨界合作,让传统戏曲与现代阅读碰撞出火花;乌镇分会场的“枕水慢读”,则将阅读融入江南水乡的肌理。这种“文化+空间+科技+文旅”的融合思维,生动诠释了文化如何从场馆走向生活。特别是“致敬社科大师”系列活动,通过发掘徐森玉、冯契等学者的精神遗产,为城市锚定了人文坐标。

这种平衡恰是城市发展的真谛,科技是加速器,文化是导航仪,二者缺一不可。可以说,科技飞速迭代,城市拔节生长,更需要文明的积淀。

要将文化发展与科技发展纳入同一起跑线。不少城市在科技上不惜重金,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较少。应像上海培育书展那样,耐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让优秀出版物、经典阅读活动成为城市标配,避免“科技狂奔而人文掉队”的现象出现。

要构建多层次文化交流平台。上海书展既有《子夜》这样的经典重温,也有AI数字出版馆这样的前沿探索;既有王志萍的越剧演绎,也有爱尔兰作家的跨文化对话。这种包容性恰恰是文化活力的来源,各地可加以借鉴,让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立体网络。

要探索文化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凭书展门票可享商圈优惠、兑换景区门票,这种设计让文化消费自然延伸至生活场景。文化影响力的扩大,需要巧妙的“破圈”机制。各地可尝试将博物馆门票与文创消费挂钩,让话剧票根成为书店折扣凭证,使文化活动从小众参与变为大众共享,既激活年轻群体的文化热情,又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振。

此外,还应当建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机制。在推进“AI+”时,应注重可贵的分寸感,比如,在发展智能写作时,要保护原创精神;在推进古籍数字化时,不能丢掉纸质阅读的温度;在开发文化IP时,要守住历史真实性底线,让科技发展始终沐浴在人文之光中。

一个伟大的城市,既要有AI算法的精密,也要有书页翻动的从容;既要有摩天大楼的高度,也要有文化底蕴的厚度。衡量一个城市的进步,不仅看它有多少台机器人,也要看有多少人愿意走进书店。当阅读像科技一样无处不在,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每个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