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琦: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奋力书写防沙治沙新奇迹

卢琦 2025-08-24 17:45:55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启动实施“三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横跨中国半壁江山的生态工程,以“锁住风沙、保护青山、留住绿水”为使命,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建设期限最长、规模最大、受益民众最多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三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并发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动员令。作为一项跨世纪、历史性的重大工程,“三北”工程创造绿色奇迹的背后,是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考量,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前,“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正酣,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加快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奋力书写防沙治沙新奇迹。

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工程。生态兴则文明兴。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人类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这些史料,强调“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并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指出,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从时间维度看,“三北”工程建设与改革开放同步,工程期谋划到2050年,与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同频,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同行。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三北”地区荒漠化和沙化趋势,推动“三北”地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必然要求。“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以及广袤戈壁、诸多重要山系,流经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辽河等重要水系,是全国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攻坚区、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沿区、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区。深入实施“三北”工程,从根本上遏制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同时,“三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国防前沿,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区域内聚居着汉、回、蒙、满等22个民族,总人口占全国的26%。与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多公里。西北地区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大后方,也是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入实施“三北”工程,让边疆各族群众在绿色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利于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边疆长治久安。

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赋能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北”地区分布着东北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农产品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工程建设之初,便将农田防护林作为核心任务,40年累计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165.6万公顷,工程区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升,有效庇护农田3021.4万公顷,粮食产量累计增加4.23亿吨,年均增产1058万吨。例如,黑龙江通过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使小麦、大豆、玉米平均增产超15%;新疆通过428万亩农田防护林带,降低棉花倒伏风险,保障了全国最大棉区的稳产高产。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背景下,“三北”工程进一步拓展功能,通过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模式,打造森林“粮库”。工程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宁夏枸杞、陕西花椒、新疆核桃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成为农产品供给的重要补充。

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行动。“三北”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各地积极创新“生态治理+绿色能源”等发展模式,将荒漠化治理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开发深度融合,为全球荒漠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范例,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坚定决心和大国担当。同时,在国际合作层面,“三北”工程建设中探索出来的“草方格固沙”等技术、“光伏+治沙”等经验在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开花。“三北”工程先后获得联合国“全球500佳”、“世界最大植树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等殊荣,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及媒体的实地考察,对工程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世界上最成功的生态项目”。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生态修复模式被纳入全球环境治理教材。这种国际认可,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话语权,更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工程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2024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