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本报记者 张 毅 2025-08-19 04:59:09

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建设的区域,陕西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为载体,聚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卡点”,优化中试平台等科技服务业生态,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创新要素富集,创新能力强劲。近年来,陕西一方面积极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激活、释放创新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聚焦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关键“卡点”——中试平台生态建设,努力释放“乘数效应”。陕西以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共建中试平台,不断探索“中试+孵化+产业化”的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作为陕西千亿元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的领军单位,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的科研优势,采用“科技金融+共性技术平台”双轮驱动模式,构建了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到应用的全周期中试服务体系。其主导建设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配备千级至十万级洁净厂房8000平方米、先进设备200余台(套),为企业提供“化合物芯片+硅光芯片”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流程技术服务。

在这里,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借助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提供的一系列专业化中试平台,其研究成果很快从实验室进入了量产阶段,成为全球首家可以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硬科技企业。同样得益于这里的中试基地,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建立生产线到产出流片的过程。

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慧涛表示,公司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集“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科技智库”于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把一批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推上了“货架”。截至目前,已经投资孵化了554家企业,培育出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8家独角兽企业,84家国家级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和19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了光子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集群。

在空天动力产业领域,由西北工业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建的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积极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其孵化的多家民用航天企业通过无人机系统试验测试中试平台完成验证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该研究院董事长、总经理魏征介绍,院属陕西实验室试验测试基地预计下半年开始运行,基地包括过氧化氢供给地面试验系统、吸气式发动机综合性能验证试验台以及绿色小型多功能火箭发动机试验台等设施,最终形成集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教学于一体,具备一定公共事业属性的开放性综合试验平台,促进陕西空天动力实验资源实现共享和结构性优化。

随着中试平台生态的逐步完善,“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的转化链群布局有力提升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效能。数据显示,2024年,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占比提升至37.49%,较上年提高5.13个百分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陕西省计划到2026年,将建成6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开展500项中试熟化服务,推动300个新产品上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中试服务拓展,陕西有望进一步释放“中试生态”的乘数效应,推动更多“硬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