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鄄城:特色养殖为返乡青年搭建创业舞台

王金虎 2025-08-19 09:20:42

近日,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凤凰镇许集蟋蟀养殖基地里,虫鸣声此起彼伏。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棚内,一只只油光发亮的蟋蟀在网格状养殖箱中灵活穿梭,时而振翅跳跃,时而低头觅食。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宁正穿梭其间,一手端着装满玉米粉的容器,一手熟练地将新鲜菜叶撕碎投喂。随着饲料洒落,蟋蟀群闻声而动,窸窸窣窣的响动此起彼伏,为整个养殖棚增添了蓬勃生机,也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创业图景。

“它们食性简单,玉米面、麦麸拌点菜叶就能养,4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王宁一边检查蟋蟀的生长情况,一边介绍道,“更重要的是,蟋蟀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都很高,可以用作蛋白粉、动物饲料,现在市场价能卖到30元一公斤,年产100吨不成问题。”正说着,他的手机屏幕亮起,抖音直播间的订单提醒不断弹出——线上带货与线下饲料厂合作的双轨销售模式,为传统农业插上了“数字翅膀”,不仅让这些蟋蟀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市场。

2013年返乡的王宁曾在黄粉虫、大麦虫养殖中挖到“第一桶金”,后来在一次市场调研中敏锐嗅到了蟋蟀养殖的商机。“本地没人大规模养蟋蟀,可药材市场和食品加工厂抢着要。”王宁回忆道。看准机会后,他立即行动,从试养500只蟋蟀开始,逐步扩大规模。经过反复试验,他总结出一套“短周期、低门槛”的养殖技术,并成功扩建了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王宁并没有独享成果,而是主动当起了“带富教练”,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统一回收成品。在他的带动下,左营镇、箕山镇等周边镇街的20余户村民纷纷加入蟋蟀养殖行列,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

近年来,鄄城县以特色农业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从政策补贴到技术对接,为返乡青年搭建创业舞台。像蟋蟀养殖这样的“小众产业”,正通过电商赋能、深加工升级,逐渐长成带动就业的“黄金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像王宁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鄄城县农村农业局局长李卫东表示,要让小昆虫变成大产业。除蟋蟀外,当地还规模化发展鸡鸭养殖与蟠桃、苹果等特色果木种植,配套举办采摘节等助农活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三产融合”组合拳,推动特色种养向科技化、品牌化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