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进:拓宽“平台+”养老新渠道

2025-08-19 06:50:30

《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强调,积极拓宽“平台+”养老新渠道。区别于技术赋能的“智慧+”养老以及产业融合赋能的“行业+”养老,“平台+”养老的重点在于构建资源整合枢纽,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分散的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提升养老服务的普惠化、便捷化、个性化水平。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实践、成效显著,满足了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了老年人生活品质。

推动平台企业提供适老化服务。据统计,我国约有1.4亿套住宅亟需适老化改造,“人老”叠加“房老”,使得适老化改造成为一项紧迫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且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需求也不同,倒逼服务供给从单一性迈向多元化。上海市推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平台,从今年一季度起面向市场公开招募服务商以来,队伍迅速扩容,服务企业数量已从首批10家激增至目前60家左右,涵盖物业维修、家装设计、建材生产、智能家居等不同主体,释放了适老化改造产业的潜力。

抓好互联网应用无障碍改造。为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平等便捷地获取、使用互联网应用信息,工信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互联网网站、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做到界面元素的简约化、服务形式的差异化、信息内容的扁平化、功能标识的统一化和操作流程的一致性,以支持老年人便捷获取服务。工信部还将与各地通信管理局对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信用加分。

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体化平台。“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当于拆除了各级医院的围墙,通过建设应用平台,便捷康养服务的整合性供给。广西南宁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问题,依托“南宁云医院”,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平台,让居家失能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在线诊疗、处方流转及上门护理服务,缓解了失能老年人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状况。仅2025年上半年,该平台便完成在线诊疗及处方流转29万例次,上门护理服务突破2.9万例,将专业照护延伸至家庭场景。

搭建“银发市集”养老服务平台。发展银发经济是扩大内需、挖掘消费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济南市历下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16万,占常住人口近20%,其创新推出的“银发市集”,是集展示、体验、消费、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常态化养老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养老服务消费。作为“银发市集”项目的延伸,还在部分街道试点打造了街道级为老服务产业联盟,链接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领域优秀企业和机构,推出5大类150余项养老服务项目清单,助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

建设社区养老照护平台。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的服务。以乐普养老在北京海淀半壁店打造的长者照护之家为例,机构运营依托智慧养老照护平台,连接智能穿戴和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机器人等,实时采集老年人身体状况等数据,辅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将结果分发给相应的工作人员,在监测、预警、评估、干预、评价等环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持续性养老照护服务,满足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服务需求。

拓宽“平台+”养老新渠道更加精准、更大范围地整合了养老服务资源,使养老服务响应效率大大提高、养老照护效益显著增加、养老服务覆盖范围明显拓宽、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有效激活,充分展现了“平台+”养老模式在破解“有服务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养老困境方面的潜力。还要看到的是,当前“平台+”养老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体现在服务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适老化体验方面。比如,随着平台服务对象和业务量的快速增加,其存储的康养数据将呈指数级增长,安全风险亟需防范;有的平台商业运营的可持续性考量和设计依然欠缺,与养老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还有一些平台的适老化体验亟需优化等。未来,需加快统一数据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加强监管确保商业运营安全可靠,更加注重将“产品即服务”的理念嵌入企业商业应用,将适老化要求落实到人机交互平台使用的细节之中。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