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

2025-08-20 06:46:20

《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养老服务与物业、家政、医疗、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形成多形态新型消费领域。多地聚焦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各地探索多样化医养结合合作模式,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健康需求。贵州省着力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拓展了“养中有医”“医中有养”“两院一体”“医养签约”等多种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62个,医养结合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坚持医疗、养老同步发展理念,其公立敬老院全部设立医务室并派医务人员入驻,其他养老服务机构分别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巡诊机制,打通养老就医“最后一公里”。

鼓励发展文化养老新模式。文化养老能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养老”变“享老”。多地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传统文化体验。例如,山东省新泰市和圣园养老服务中心举办和圣书院国学体验活动,举办和圣文化讲堂,讲解国学经典与中医养生知识,增设剪纸、泥塑等体验项目,丰富了当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搭建非遗传承工作室,开办非遗银龄大课堂。

优化养老旅游消费供给。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深融入、慢生活是他们的旅行态度。各地积极开发旅居养老、家庭同游等产品和线路。其中,银发旅游专列以慢旅深游的出行模式大大拓宽了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半径,成为老年人旅游消费新热潮。例如,沈阳铁道文旅集团针对当地老年人“候鸟式养老”需求,紧扣季节特点与目的地资源,冬季规划南下温暖线路,让老年人避寒赏景,夏季则安排凉爽的省内或周边游线路,满足了不同季节的养老旅游消费需求。青岛专列串联云贵赣等地自然景观,并通过跨境联运与老挝接驳,推动老年人跨境出游旅行。云南省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赏花专列、节庆专列等适老化线路,在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的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普惠性老年教育供给。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各地以老年大学为依托,开展线上线下文娱活动,开发涵盖健康养生、文化艺术、信息技术等多元领域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新技能、培养新兴趣,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浙江省打造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将老年学校和学堂嵌入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场所,构建了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五级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并开发了“手机端+电视端”服务平台,融合“浙学通”等数字资源,建好用好浙江“云上老年大学”,实现了网络教育城乡全覆盖。湖北省襄阳市坚持将老年教育资源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构建完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越来越多的老年学校开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形成了以市级老年大学为示范,县级老年大学为主干,镇、社区老年大学为补充的“一藤多瓜”“一树多花”办学新模式,得到老年人群体的广泛欢迎。

同时也要看到,养老服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短板弱项。比如跨界资源整合能力亟待提升、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未来,需加快完善“行业+”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养老服务领域资源整合,强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行业+”养老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跨行业养老服务规范和标准。例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省际旅居养老合作,制定旅居养老地方、团体标准,发布旅居养老服务机构推荐目录;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标准建设、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支持开发养老服务相关新职业标准。

二是推动养老服务跨领域资源整合。例如,支持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内设养老服务部门、成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引进养老服务机构入驻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将养老照护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升家政从业人员养老服务能力等。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职业体系建设,动态更新职业分类目录,加强养老服务领域新职业新工种开发。实施养老护理员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大规模培养养老护理员。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引导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等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