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提供“中国方案”

乔文汇 2025-08-08 16:00:11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深处,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正书写着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新篇章。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这里经过十余年技术攻坚,不仅建成年产百万吨级原油基地,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陆相页岩油开发体系,为全球同类资源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8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袁士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等专家组成的调研团队实地考察,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设成果交流会顺利召开。会上,院士专家团队对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的实践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并为示范区验收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院士专家赴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调研。王磊摄

陆相页岩油因储层薄、分布散、埋藏深,被业界视为“磨刀石里榨油”。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的科研团队通过采用先进技术,首次观测到混积型页岩油“游离油+可动油”的微观赋存状态——轻中质原油储存在中大型孔隙中心,重质原油则吸附于孔壁与微小孔隙内。这一发现,为破解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提供了关键钥匙。

在此基础上,团队应用相关技术,像“CT扫描”般划分出开发靶区,实现了在超薄油层中精准钻进,为高效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钻井技术的革新同样显著,“二开钻井+油基泥浆+一趟钻”模式将完井周期从39天压缩至33天,水平段一趟钻率达58%,最长进尺4021米,相当于在地下打出一条精准的“油气高速公路”。

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设成果交流会现场。王磊摄

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还全力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开发模式,打造了集钻、压、采、输及新能源应用为一体的综合用能体系,其中钻井环节实现 100% 电代油,压裂作业电代油比例达 60%,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1.3万吨。

在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页岩油联合站,年处理能力200万吨的现代化装置有序运转,日处理原油4150吨,配套的伴生气处理装置每日回收1.5万立方米天然气。15万方压裂返排液暂存池实现日处理4000方污水的循环利用,网电钻机替代传统柴油设备大幅降低碳排放,油基危废治理实现“泥浆不落地、废物无害化”。

管理模式的创新为降本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示范区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统领、以“六化”为路径的“一全六化” 生产组织模式,作为指导性方法论,推动一体化统筹、专业化协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支持、数字化管理、绿色化发展一体落地。此外,通过建设生产物联网,实现了100%无人值守。预计2025年产量达150万吨、用工控制在120人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