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看新疆丨农田灌溉装上“智能水龙头”

刘沛恺 2025-08-06 19:49:13

拿出手机、打开“田小二”小程序、找到自家田地的出水立桩并点击,在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村民丁红山只用这三个动作就完成了田地浇水灌溉。随着小程序界面上的红色按钮被点亮为绿色,几公里外出水立桩已经把水浇入农田。“不光是在这能操控,我在北京也能操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给地里浇水!”丁红山笑道。

农户能获得这样的便利,得益于精河县大河沿子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共新建8条输水主管道及分干管,建设总长度92千米,管道引水、配套及交叉建筑物417座,覆盖大河沿子镇18个村队、阿合其农场7个村队,灌溉面积达22万亩,并同步进行数字孪生和信息化建设,科学制定灌区动态调度方案,对灌区配水全过程进行仿真预演,实现灌区地表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精准调度,让灌溉更加智慧化。

1.jpeg大河沿子闸阀控制平台。经济日报记者 刘沛恺摄 

项目实施前,大河沿子灌区渠道“肠梗阻”问题突出,老化、破损严重,渗漏损失大,渠系水利用率低。精河县水利局党组书记王东介绍,大河沿子灌区通过支斗渠管道化改造,与已建高标准农田滴灌系统的衔接,解决了多年来末级渠系运管不力的难题,打通了斗渠这一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2.jpeg大河沿子灌区F7站点出水阀。经济日报记者 刘沛恺摄

“项目改造中,我们把渠道改成了管道,水流在管道里有自压,以前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水流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大概得六七个小时,‘跑冒滴漏’严重”,精河县水利管理处副处长宋红刚介绍:“改造后水利用系数由0.6提升到0.9,大河沿子灌区22万亩土地,节约出水量8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约出一座小型水库。”

轩宝林是精河县夏尔托热村的农户,今年种了327亩棉花,他告诉记者:“以前一整天都要在地里忙,现在很轻松了!2023年完成自压改造后,一年灌溉用水的水费节省了一万多。”

3.jpeg夏尔托热村棉花地。经济日报记者 刘沛恺摄

夏尔托热村村支部书记董希林把改造项目给农户带来的变化总结为省钱、省时、省心,他说:“现在我们每亩地至少节水50到60方,这都是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省下来的钱,还可以在手机上随时看到水量,不用再惦记着去地里盯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