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辉县:扎根一方水土 用好乡土资源

夏先清 2025-08-06 18:29:31

太行山下的河南省辉县市,田野山间正上演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新农人们以汗水为墨、智慧为笔,在乡土间勾勒出产业兴旺的图景——从赵固镇东耿村的无花果到薄壁镇平甸村的巴旦木,特色种植让沉寂的土地重焕生机,更成为返乡青年逐梦的广阔舞台。

无花果铺就“甜蜜返乡路”

8月3日,阳光穿透大棚薄膜,在荣坤无花果农场翠绿的叶片上洒下金色光斑。醇厚的果香混着泥土的清新,弥漫出属于丰收的甜蜜气息。36岁的贠荣坤与妻子秦梦芊穿梭在果林间,紫红色的无花果被轻轻放入篮中,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阳光下折射出奋斗的光芒。

4年前,贠荣坤还是城市建筑工地上的电焊工。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漂泊的孤独感曾如潮水般将他淹没:“总觉得自己像棵断了根的树。”2019年,这份对乡土的眷恋推着他回到家乡,在妻子的支持下踏上创业路。为找到适配豫北土壤的无花果品种,他三个月辗转山东、新疆等三省七地,“每天不是在赶路,就是在基地学习,累却踏实。”最终,他筛选出最适合本地气候的品种。

创业初期,整土、建棚、育苗耗尽了夫妻俩的多年积蓄。为节省开支,他们从凌晨四点忙到深夜,所有活计亲力亲为。靠着精细化管理,种出的无花果以个大饱满、清甜多汁赢得市场。秦梦芊开通短视频账号“我的无花果园”,镜头里“无花果西施”的奋斗日常让订单量增长30%。“去年纯收入比打工强多了!”翻着账本,夫妻俩的笑容里满是幸福与自豪。如今,日子宽裕了,果园规模渐扩,他们正筹划建设暖棚,让无花果实现反季节结果,让这份“甜蜜事业”再攀新阶。

巴旦木长成“悬崖致富树”

悬崖边的薄壁镇平甸村,巴旦木种植基地迎来首个丰收季。青翠的果实如串串翡翠挂满枝头,山间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这果子是‘娇气包’,浇水多1厘米都可能烂根。”河南省扁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元守文指着树下的滴管设备,道出种植的不易,“肥力不足长不好,剪枝不对影响挂果,全靠一点点试错总结经验。”

为攻克技术难关,公司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吴国良教授团队每月驻点指导,量身定制“薄肥勤施、精准修剪、生物防控”的本土化方案。“7月是鲜果期,8月上旬果仁就会‘张嘴’成熟。今年首产亩产200多斤,总产量超3万斤,丰产期能达千斤以上!”元守文向参观的种植户们细细传授经验。

2021年,当元守文提出在平甸村种巴旦木时,村民们普遍犹豫:“周期长、风险大,不如种玉米稳当。”这背后,是山区农业转型的普遍困境。薄壁镇政府创新“三步工作法”,组织村民代表赴新疆考察,邀请农技专家算清“长期收益账”,再以“企业保底收购+合作社分红”模式打消顾虑。

与此同时,河南农大专家实地论证带来关键信心:“这里海拔高、温差大、日照足,自然条件优于新疆主产区!”2022年春,120亩试验田落地,平甸村成为河南首个规模化种植巴旦木的革命老区。

乡土变身“逐梦新赛场”

从电焊工变身“无花果达人”,从荒山试种到巴旦木成规模,辉县新农人的实践印证着“乡村不是退路,而是机遇舞台”的判断。如今,荣坤农场的无花果成了当地“明星产品”,平甸村的巴旦木种植也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返乡创业的可能。

在这些扎根土地的奋斗者手中,特色种植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不仅让田野结出“致富果”,更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书写着新时代的乡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