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赛事经济新引擎动力澎湃

刘 方 2025-07-19 06:14:42

  从“村BA”“村超”再到“苏超”,赛事经济正成为激活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赛事的消费引擎价值,本质在于将竞技激情转化为在地体验,通过以体育赛事为流量入口、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产业链延长为路径、以文商旅消费为出口,实现从“流量爆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赛事IP日益多元,不同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形态。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通过支持承办与市场化运作足球、马拉松等传统体育赛事,持续拓展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促进其焕发新活力。例如,“苏超”每场观众均超万人,赛事热度延伸至文旅、商业等领域,带动赛后美食搜索量增长74%至367%。从经济总体效益看,目前2025年“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马拉松赛事呈现出向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下沉的新趋势,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也为城市品牌建设带来新机遇。例如,无锡马拉松发放消费券,单场赛事拉动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

  部分地方将本地非遗、地方文化、特色美食等融入赛事设计,促进赛事参与和旅游观光、享受特色美食、购买精品文创等无缝衔接,实现了体育搭台文商旅唱戏,以文商旅体互促增强赛事黏性。例如,河北廊坊摔跤赛结合非遗打铁花表演,3天吸引观众5万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2000万元。从经济转化效益看,通过文化独特性增强赛事吸引力,推动“体育+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旅游、餐饮等消费快速增长。广东佛山“龙超联赛”串联龙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个产业链,带动产业增收超3亿元。从经济效益看,其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形成“赛事+制造+文旅”全链条经济模式。

  一些地方还聚焦年轻群体偏好,引入电竞、街舞、攀岩、激光跑等时尚项目,结合商圈、景区等场景,打造“体育+社交”新模式。例如,河北保定街舞双雄争霸赛拉动消费2000万元,年轻人占比超60%。从经济效益看,通过赛事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带动餐饮、住宿、衍生品等周边消费,形成“社交货币”效应。

  也要清醒看到,部分赛事专业运营能力欠缺,缺乏特色,参与者体验感趋同,品牌价值不高。未来,可持续推进赛事经济发展,要将赛事的优势与特性转化为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促使体育赛事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强化差异化“赛事+”建设。鼓励举办赛事地区匹配城市基因,将地域自然景观、历史遗产、特色美食等植入赛事主题设计,避免赛事同质化。开发“赛事+文旅+购物+娱乐+康养+学习”跨界融合路径,持续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增强IP独特性,拓展IP衍生价值。促进各类赛事IP长线运营,鼓励一二线城市积极引进高等级赛事以提升影响力,支持三四线城市通过开展特色运动、民俗项目等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县城探索“草根赛事+商业联动+大众体验”赛事组织模式。

  提升赛事专业运营能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明确各方赛事举办的权责。培育专业化赛事运营机构,推进赛事流程化管理,制定赛事筹备、执行、评估全流程标准手册。探索利用AI、大数据优化赛事管理,让购票、报名、领物、问询等环节更加简单便捷顺畅。普及4K/8K超高清直播、VR多视角观赛,开发虚拟赛事平台。探索主冠名商、城市合作伙伴等分层赞助体系。拓展赛事收入来源,积极开展吉祥物、数字藏品等衍生品开发和版权销售等。

  强化政策保障与有效监管。鼓励有条件的省市通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专项基金和投资基金等,加强对办赛机构的阶段性融资扶持;对标杆赛事给予赛后奖励。支持场馆多功能化改造,融合商业、休闲业态。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明确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赛事监管的职能定位,促进监管工具数字化、多样化发展。

  (作者刘 方 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