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心灵手巧”机器人——智昌科技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郁进东 2025-07-08 15:43:31

在轮船零部件的焊接车间,机器人“目光”如炬,不仅能够自行读懂图纸,操作时还能自主实现0.1毫米级别的焊缝精度;广袤沙漠中,安装光伏发电板的机器人履带飞驰,单机日安装量是传统人工团队的6倍……这些宛如科幻电影一般的画面,在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三元控制技术支持下变成现实。

智昌科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实现了从机器人运动控制器到服务于装备、产线、工厂的三元控制系统的战略升级,从机器人操作系统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迭代。”智昌科技董事长甘中学说,“在智昌,科技带动的转型从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通过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更绿色、更人性化的制造新生态。”

自主研发

在甘中学的办公室里,一张合照引人注目。照片里,甘中学站在中间,双手各挽着一款人形机器人。

“左边是超精细的医疗机器人,右边是全国首个双臂协同机器人。”甘中学说,这两款机器人是智昌科技成立不到一年接连推出的两款尖端产品。

工业机器人作为从制造到智造的关键基础设施,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智昌科技以自主研发的全系列工业机器人及协作机器人为智能执行终端,结合5G、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安装三元智能控制器,构建集群式网络化的“泛机器人”生态,实现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深度融合,为船舶、机械制造、钢铁冶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智昌科技作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助力8000多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为这些企业的生产线赋予智能“大脑”,助力其开展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持续优化,在生产、运维、质量和工艺等场景提升数字化决策能力,实现企业运营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智能分析,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

自成立以来,智昌科技的年度研发费用投入始终不低于全年营业收入的11%。通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智昌科技成功研发出“工业大脑”——智昌匠心工业大模型平台。该平台以三元控制系统为核心,融合了AI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供、研、产、管、销、服”等工业核心场景,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运营效率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客户应用公司的解决方案后,降本、提质、增效一体化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智昌科技副总经理王丽说,比如,在汽车领域,实现减员70%、减废5%、节能0.5%;在家具领域,通过产业链协同将交货周期从平均40天缩短至12天,产能提升10%,减员70%;在能源领域,实现综合节能15%,减少运维人员40%。

加速迭代

当前,机器人正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智昌科技秉持“技术自主+场景适配”的研发思路,开发超10类机器人应用场景,效率大幅提升。

在智昌科技的展厅内,一款柔性制造具身智能机器人“AIX艾克斯”引人注目。“这款机器人是我们新推出的产品,由40人研发团队历时1年研发成功。”王丽介绍。

“移动到装配工位。”随着工作人员说出指令,机器人便进入工作状态,稳稳移动到操作台前面,举起银灰色机械臂,精准悬停在操作台上方。

在接到“开始作业”的指令后,机器人双臂协同开始熟练作业,在金属碰撞声与电子提示音交织中,工作任务顺利推进。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王丽告诉记者,“可以简单理解为,让机器人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下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完成从‘工具’到‘思考者’的蜕变。”

“AIX艾克斯”所搭载的柔性制造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是业内首个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自主进化的工业级解决方案。“其核心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感算控一体化AI控制器,突破了数据处理加载速度慢、算力不足、响应控制滞后三大行业技术难点。”王丽介绍,基于这款控制器,“AIX艾克斯”的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别,并且与同类产品相比整体能耗降低40%左右。

“要想更好地应用于工业和服务业,机器人需要变得更加‘心灵手巧’。为此,我们将对机器人产品进行不断升级,比如,加装轮轴底盘增强灵动性,加装导轨拓展适应性等,使其能够满足复杂动作和精细操作的需要。”王丽说。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智昌科技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解决方案。面向工业领域研发出双臂穿线机器人,可通过视觉协同技术实现钢帘线全自动生产;面向实验室场景打造出智能工作站,能够以高精度完成高危试剂操作,推动实验流程自动化与标准化;面向医疗领域创新的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结合影像导航与双机械臂协同,突破柔性器械亚毫米级精准操控,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59个注册商标、323个软件著作权证书、240多个发明专利。”王丽告诉记者,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公司将深度融合智能体技术,构建集群自主协作系统,并强化具身智能的泛化能力,以应对柔性生产中多品种、小批量、高变动的核心挑战。

聚落成群

依托强大的科研能力与产业化成果,智昌科技正在形成日益强劲的创新“磁场”,不仅重塑着本地产业生态,也吸引着全球合作伙伴。

冰冷坚硬的机器手能够温柔地采摘葡萄吗?2023年,一款由余姚本地9家机器人龙头企业协同设计制造、全国首款“眼脑手脚”一体化机器人正式亮相。其中,舜宇光学为它装上了“智慧眼”,帮助它“看清”葡萄是否成熟可摘;智昌科技研发的控制大脑负责调配采摘力度,不损伤果皮……这款机器人80%的本体及核心部件都由余姚企业制造,成为余姚机器人产业全链式发展的缩影。

如今,以智昌科技为核心,余姚已成功集聚起一条覆盖143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链,其中包括36家规模以上企业。这条产业链贯通上游机器人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聚落成群”的产业生态蝶变,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创新磁场效应不断显现。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智昌科技覆盖多个应用领域的“机器人天团”吸引了众多目光,与中东欧多家制造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塞尔维亚某企业CEO了解到智昌科技工业AI机器人具备的高精度柔性装配能力,计划派遣技术团队赴企业考察,进一步探讨定制化机器人集成方案;波黑某高校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提出采购智昌科技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拟将其用于教学及科研演示,推动医疗器械研发人才培养,双方已启动技术参数对接……“国际合作伙伴的认可,印证了我们以自主核心技术推动中国智造走向全球产业升级的战略路径。”王丽表示。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进一步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智慧动能。”甘中学说。(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