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监管提升治理效能

唐一路 2025-07-01 06:44:42

今年,上海市黄浦区推出“无感监管”楼宇(园区)机制,将7家重点楼宇纳入首批试点。目前,7幢楼宇平台录入企业超760户,基本实现了对楼宇内入驻企业的动态掌握和实时更新,逐步构建行政检查无事不扰、服务企业精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黄浦区通过将“无感”理念贯穿治理全过程,不仅破解了传统监管困境,更将监管成本转化为服务价值,为全国城市在数字时代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范本。

做到“无感监管”,需要实现治理体系从“政府主导”向“政企协作”的深刻转型。面对130余幢重点楼宇内企业频繁流动的复杂现实,黄浦区若依赖有限行政力量“扫楼式”检查,无异于大海捞针。黄浦区的突破性智慧在于,敏锐识别并激活了楼宇运营管理方这一长期被忽视的治理力量——他们是企业经营状态的“第一知情人”。通过赋予其“前哨”与“桥梁”的角色,运营方在“企易注”平台上及时更新信息、反馈异常、配合排查,让监管者得以在“企业无感”中精准锁定目标。平台连接政企,打造共建共治的监管生态圈,政府与经营主体的角色边界被重新定义,各自优势在协作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当企业不再被动接受检查,当监管者不再疲于奔命,一种基于信任与互惠的新型政商关系悄然生长,治理效率自然得以质的飞跃。

“无感监管”的另一精髓,在于让政务服务理念实现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变。监管的“退隐”并不代表着服务的退场,而是服务更精准、更及时、更深入的体现。黄浦区通过属地监管所与楼宇运营方建立的联动响应机制,将“注册指导、年报咨询、广告审查、信用修复、政策送达”等多类高频服务场景,前移至企业日常运营的“家门口”。例如,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通过“企易注”平台,几分钟便完成了执照注册,彻底告别了纸质材料的繁琐奔波。这种“企业前端发需求、楼宇中端归口反馈、监管后端精准响应”的闭环,其本质是服务流程的重构与优化。当监管的刚性力量隐入幕后,服务的柔性支撑便走向前台;当企业无须为应付检查而分神,便能更专注于自身发展;当政务服务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敲门”,政企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由此被打通。服务在此已非监管的陪衬,而成为驱动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引擎。

支撑“无感监管”高效运转的底座,是数字工具实现了从“单一采集”向“多元分析”的进步。要夯实监管服务的数字底座,推动“无感监管”的布局,利用好数字技术,持续描绘用户画像,让海量数据为监管做支撑。就拿“企易注”平台为例,该平台已进化为汇聚153栋楼宇、172家运营主体、5158户企业数据的强大中枢。海量数据的积累与共享,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办照工具范畴,成为多部门协同的监管底座与决策分析平台。监管人员得以基于平台进行企业信用画像、精准风险预警、深度产业分布分析,迈向“风险早识别、问题早干预、需求早解决”的智慧治理。

“无感监管”绝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理念与范式的深刻变革。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想破解“高密度、强流动、难覆盖”的治理难题,答案就在于以服务为导向重构监管逻辑,以协作为路径激活多元力量,以数据为基石赋能精准决策,以此更好地服务经营主体,治理效能也将不断提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唐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