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 20:09:27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已落下帷幕,但其引发的话题热度仍高。作为全球规模最大、风向标意义最强的顶级汽车展会,本届上海车展不仅成为全球汽车新品首发地和技术首秀场,展现了中国市场对全球汽车消费趋势的主导性效应,更见证了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集体崛起。
今年上海车展首次设立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包括半导体及芯片在内的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型企业首次亮相。无论是参展企业数量,还是参展面积,较上届均实现大幅度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有相当多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涌入整车馆,走向前台,与整车企业同台竞技。从动力电池到补能系统,从新型感知零部件到车规级芯片,从智驾方案到智能座舱,中国供应链企业不仅唱主角,而且人气一点不输整车企业。可以说,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形成的换道领跑优势,既得益于整车企业的快速成长,更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崛起。
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根系”。没有根系的发达,就没有汽车产业大树的顶天立地、枝繁叶茂。从汽车产业发展史来看,每一次汽车技术和产品的重要突破,都是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整车企业在技术集成上功不可没,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创新,大都出自供应链企业,如汽油喷射、增压器、防抱死刹车等。纵观全球,汽车强国不仅拥有世界级的整车企业,也一定拥有世界级的零部件供应商,两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反思传统燃油汽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并不完全是整车企业不给力,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本土缺乏一批强大的供应链企业支撑。
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集体崛起,一方面源于产业变革与重塑带来的机遇。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加速,汽车从传统机械产品演变为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储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大号终端”。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重构着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电池、电机和电控,取代发动机、变速箱组成的传动系统,这为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注入新动能。而智能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加速“上车”,则为以华为、地平线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开辟出新赛道。
另一方面源于技术创新与规模降本形成的良性循环。汽车产业的进步高度依赖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市场规模越大,越能摊薄单位产品所需的创新成本,企业也更有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抢占市场份额。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化之后,全球创新步伐会加快的原因。中国有超大市场规模,本土化供应成本低,及时性有保障,再加上研发、制造等体系成熟,人才队伍匹配度高,这一系列优势使企业在中国打造供应链更具竞争力。以激光雷达为例,10年前,单颗激光雷达的成本高达8万美元,仅能被豪华车型所搭载。随着激光雷达架构从传统的“堆料式”分立架构向芯片化集成的转变,以及规模化应用,如今禾赛、速腾等相关产品成本已降至200美元以下。
供应链深度,决定产业高度。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集体崛起,凸显了中国汽车市场从“制造基地”到“创新策源地”的变化。这不仅能够带动我国向全球汽车价值链上游的高复杂度、高价值环节攀升,加速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布,而且也会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强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如果说,此前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创新力量还只是被自己看到,产品更多搭载于自主品牌汽车,本届上海车展上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及其合资车企主动拥抱中国汽车供应链,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历经多年的跟跑后,真正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的角色反转。尤其是,跨国车企宣布将过去“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模式转向“在中国、为全球”,纷纷加大与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合作,谋求汽车合资2.0时代的创新破局之道,更值得深思。从全球视野来看,这将为中国汽车供应链更好地走出去,加快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打开新的想象空间。(经济日报记者 杨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