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中绘就美美与共

杨学聪 韩秉志 魏金金 2024-09-22 09:57:01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与会嘉宾围绕从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现代智慧、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数智技术重塑文化产业新格局等话题,在各平行论坛各抒己见。

在互鉴中进步

在“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研究员李国强表示,中华文明是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本质、最深层原因。“中华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脉,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时代的荣光。”李国强说。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合作博弈的过程,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竞赛、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国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推进文明互鉴的标志性成果。为了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互利共赢、文明互鉴。”李忠杰说。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一座有着50多万年人类史、1万多年文化史、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易认为,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需要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能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对外传播能够引起人类社会情感共鸣、能够被各国受众喜爱的近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使民族形象、社会形象、国家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做好新时代的对外文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研究当今时代国际传播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既要选取好的内容和题材,也要有好的渠道和方式。”于洪君说。

在保护中传承

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将话题聚焦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在他眼中,文物是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与见证。

为充分发挥好140多万件珍贵馆藏文物的价值,国家博物馆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深度融合于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开展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自主与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累计5000余款,年均开发文创新品200余款。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认为,今天博物馆的教育不再是通过使用博物馆的陈列或藏品为学习者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帮助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W020240921696789518559.jpg

安来顺说,博物馆受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具体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努力,赋予抽象结论以更多的具体性,并重新加以组合。可以说,固本强基和拓展创新是博物馆机构和博物馆学科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专注于用数字技术给文化的传承和活化带来新的可能。过去3年,陈菊红所在的团队通过“数字中轴”项目,使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未来,团队还将构建多模态数字资源库,使大众能够利用其进行多种内容形成的文创开发。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认为,文化遗产的交流价值远超其表象,通过文物的广泛交流与文明的深度互鉴,不断促进文化创新与融合,形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从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倡导文物交流的相得益彰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合作,是擘画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创新中发展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正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文化潮流:新兴业态与技术融合”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数智技术重塑文化产业新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当前,数智技术正引领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数字赋能下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智能化、数据化、场景化、游戏化等特点。

祁述裕认为,要加快数据要素流通,培育全球一体化数据市场;要顺应技术变革,提高人机共创能力、价值共创能力、配置全球文化要素资源能力;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引导文化产业与脑机接口、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相融合。

论坛举办期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首次发布北京工业文化体验地图,向全社会推介100个工业文化体验项目。

“工业文化镌刻着城市印记,澎湃着创新创业精神,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引领着全社会的审美潮流。”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工业引领新制造变革,一批引领数字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为北京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创造更多新场景、新技术、新应用,但也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问题和挑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目前大数据驱动的生成式统计模型,诸如文字、图像、视频等,仍是对已有数据的重新融合,难以体现创作者的真实意图,缺乏对物理和社会常识的理解,以及一致性的内部表达。(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韩秉志 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