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听成为“数字空气”

本报记者 姜天骄 2025-04-09 07:44:18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8.4%,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网络视听市场总规模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6.1%。

  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仍居第一位。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0亿,使用率达93.8%,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信。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

  长视频回暖,大小屏融合互动实现较大增幅。截至2024年12月,我国长视频用户规模为7.52亿,创2018年以来新高。使用群体中,“高学历”“年轻”用户比例较高,20岁至29岁人群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对长视频的使用率在86%左右,较整体高出近20个百分点。

  网络直播凭借“即时在场感”打破空间限制,成为用户可随身携带的“万能窗口”。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8.33亿,同比增长1737万,占网民总数的75.2%,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

  当前,网络视听内容建设的问题已不是数量多不多,而是质量好不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范洁认为,创作者要坚持创新,加速内容迭代,打破题材同质化、表达套路化等创作困境,进一步丰富题材类型和内容样态。

  专家表示,当今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内容,而是追求更具互动性、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的视听体验。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网络视听将不再局限于屏幕内的体验,而是向着更加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官的方向演进。

  进一步促进网络视听繁荣发展,技术赋能是重要抓手。网络视听应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遇,不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应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探索打造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闭环。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亟待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树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听新媒体全领域全链条的支撑作用,使“AI”成为网络视听转型发展的“标配”。

  当前,“无视听不网络”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视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广电总局表示,将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给经营主体更多创新空间,坚持出成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进一步改进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完善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激发创作活力。一方面,加强内容创作的引导与创新激励,持续加大对网络视听创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创作者进行内容创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创作奖励、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励创作者挖掘深度题材和创新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微短剧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强化平台责任,确保所有上传的作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序良俗。同时,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