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肖金成 2025-01-11 07:04:5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24年,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在活力,相互协调性显著增强。

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西部地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逐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四川省加快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空间集聚的高能级创新矩阵,并统筹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2024年1月至11月,该省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50.6%、37.5%,发电机组增长27.0%,成都、德阳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大西北、大西南等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1月至10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9.1万辆,同比增长108.9%。1月至11月,陕西省汽车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7%。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正加快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2024年前11个月,甘肃省新能源发电量746.51亿千瓦时,占该省总发电量的35.98%。云南、西藏、贵州持续挖掘自身优势,大数据、旅游等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部地区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在科技创新、产业赛道转换、以投带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24年前三季度,从经济增速来看,湖北、安徽、河南三省跑赢全国平均线,安徽、河南、江西增幅较上半年扩大。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积极因素不断显现,工业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新动能在各省工业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安徽、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表现突出,分别为8.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2.3个百分点。安徽工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中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均居榜首。安徽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28.7%,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充电桩产量增速均在50%以上。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8%,比上年同期提升25.6个百分点。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1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4%、33.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突出,同比增长155.1%。

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步伐更加坚实。2024年上半年,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吉林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6%;黑龙江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进出口总额首次超1500亿元;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除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外,电力、稀土和多晶硅等产业持续壮大。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高于全国。

东部地区推动产业转移,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创新要素聚集、现代制造业领先的优势,积极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2024年,四川共引进东部企业投资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湖北共引进东部投资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达1500亿元。河南和安徽分别引进东部投资项目150个和120个,总投资均超1000亿元。产业转移不仅给中西部地区带去资金和技术,还推动区域间人才流动。2024年,超1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从东部地区流向中西部,其中包括大量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极大地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