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圆桌】充分释放森林“宝库”发展潜力

2024-08-09 06:45:23

  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写下《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如何持续增强森林“宝库”发展潜力和后劲,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本报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提升碳汇能力维护生态安全的资源宝库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富有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森林对于提升碳汇能力、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作用。

  蕴含对生态规律的深刻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森林的发展与保护,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40年“双增长”,林业产业总产值超9.2万亿元。从水库、钱库、粮库到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宝库”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把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持续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增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等严峻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森林是“绿水青山”的一部分,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代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果,即自然财富、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和生态财富,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揭示了绿水青山的多重价值,体现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保护并守护好森林,其实质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充分发挥森林“宝库”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处理好森林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积极探索将森林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实现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

  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规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水库、碳库,侧重森林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功能;钱库、粮库,侧重森林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等方面的拓展性功能。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作者黄承梁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1997年,习近平同志到三明常口村调研时就曾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00年,习近平同志前瞻性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福建持续落实生态省建设战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

  建设森林“水库”,润泽绿水青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森林具有水源涵养、防洪补枯、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功能,正如俗话说的,“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福建多山,治水先治山,治山就是要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龙岩市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创新实行公司化运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精准治理模式、致力多类型“专治”示范,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全县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9.55%,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至2022年的30.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5%降至6.57%,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型。福建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省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居全国首位,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99%,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建设森林“钱库”,打造金山银山。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宁德市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通过建立类型多样的复合经营体系,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拓展生态富民新路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经济新增长点。202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586.18亿元,带动近10万户农户实现就业增收。多年来,福建持续深化林业改革,推动青山变金山、绿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约占全国4.4%的经济总量。

  建设森林“粮库”,践行大食物观。仓廪实,天下安。大食物观,粮食是基础。森林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等食物,并在食物链和产业链延伸中为种植和养殖提供了广阔空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农产品种类较少。在大食物观指引下,福建大力开发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布局建设闽东南、闽东北、闽西、闽北4个林下经济产品主产区,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油、林粮、林果等多个系列的森林食物,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例如,南平建瓯市开发笋干、水煮笋等系列产品,是国内最大的水煮笋生产加工基地,产量约占全国的35%;福州永泰县推进低产油茶林改造,打造现代化油品生产线,种植油茶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23年,福建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3万亿元。

  建设森林“碳库”,提高固碳增汇能力。生物固碳被认为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最具前景的方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以森林、草原等为主体的生物固碳措施,能够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福建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创新碳汇模式,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南平市首创“一元碳汇”破解交易零散难题,三明市试行林业“碳票”制度推动林权改革,龙岩市通过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降低碳汇损失风险等。截至目前,通过福建碳市场完成交易和再交易的福建林业碳汇412.86万吨、6484.29万元。顺昌县将碳汇项目实施产生的碳汇增量,通过微信小程序以1元10千克的价格向社会销售,所获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展,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周宁县推出以碳汇作质押的“乡村振兴·碳汇贷”,为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提供专属金融产品,把生态资源量化为农民手里的真金白银。

  (作者李宝银 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森林多重功能联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好森林“宝库”作用,增强持续发展潜力和后劲?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经营,统筹“水库”扩容、“钱库”增收、“粮库”增产和“碳库”增效联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系统化治理筑牢森林“水库”。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树木、森林、水流串联起诸多要素。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从涵养水源入手。各地聚焦重要生态保护区、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域,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林长制、河长制的作用,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以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为例,该林场是由三代人接力建造的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双增长”,森林面积由10年前的31.2亿亩增加到34.6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森林蓄积量由151.37亿立方米增加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同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美丽中国生态根基进一步夯实。

  二是以产业化经营打造森林“钱库”。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森林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为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开阔了思路。各地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浙江省创新推出强村公司等模式,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统一开发,有效带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省2278家强村公司,入股行政村11280个,2023年实现总利润21.7亿元,村均分配收益15.4万元。贵州省黔西南州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做精做细“旅游+”文章,创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4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4.71%;旅游综合收入52.49亿元,同比增长20.51%。

  三是以特色化发展丰盈森林“粮库”。我国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公认的粮库、油库。向森林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能够有力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各地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林生产基地,提高森林食品生产能力,取得显著成效。福建省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自然分布植物5550种,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粮油,2023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黑龙江省聚焦“高寒植物,高倍营养”产品定位,打造“九珍十八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有39个企业的94款产品入选。

  四是以市场化手段激活森林“碳库”。森林具有多重价值,储碳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内容。各地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集体林权流转、森林资源外包托管等方式,深入开展植树造林,优化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增汇能力。目前,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218.86亿吨,林草植被总碳储量114.43亿吨。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基础上,多层次林业碳汇交易机制不断完善。江西省抚州市推行“绿宝”碳普惠制,平台上线四大类24种个人低碳场景以及单位节能改造项目、零碳会议等8种单位低碳场景,累计实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作者金 敏 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统筹森林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为有效协调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引。持续发挥森林“宝库”作用,绘就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统筹设计、推广与监管。各地围绕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逐步建立。着眼于森林的整体性功能,需从更加立体的视角来思考其可以扮演的角色。一个大规模的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同时承担生态保护、调节气候、减污降碳等多方面功能,这就要求将相关部门的专业化知识和职业化管理以科学方式纳入其中。要实现这一点,需进一步完善林业(森林)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决定》强调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性,要求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议在政策设计和监管思路上将与森林保护治理相关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尤其是进一步健全森林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

  第二,拓宽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资本参与渠道。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森林产品品牌性质的总体定位。森林产品品牌的本质特征是虚拟性和公益性,不同于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实体商品,其商业价值不太容易精确测定,而且所有的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都不能以牺牲森林的社会、生态功能为代价。与此同时,绝大部分森林产品品牌具有普通生态产品品牌的属性,因此存在生产营销问题,需遵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与交换规律。

  二是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资本介入的必要性。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资本介入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的基础构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为其提供了既发挥积极作用、又受到规约引导的环境。森林资源本身的公有性决定了相关商业化运营或资本化管理都要充分考虑收益的公正分配和互惠共享。因此,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构建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决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其中,耐心资本值得关注,一方面,社会资本要对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有充分的信心与耐心;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的资本介入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耐心。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与完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持续推进,致力于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支撑,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拓宽渠道和路径。新时代10年,包括森林产品在内的生态产品品牌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大亮点。目前4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都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作为其改革探索的突破口,且卓有成效。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需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局统筹。《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对于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来说可谓恰如其分。未来,需深化涵盖多重政策议题或具有多重政策推动效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促进森林多重功能更有效发挥的综合性、区域性制度,建议精准推动森林产品品牌创建引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者郇庆治 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